2025年03月27日

松滋小南海湿地公园——

浊水化清波 蝶变谱新篇

湿地春光。

徒步健身。

公园一角。

水天一色。

湿地傍晚。

最是一年春好处。

三月的松滋小南海湿地公园,如同一幅绝美的水墨画。湖面波光粼粼,岸上绿树成荫,偶尔有几只水鸟掠过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步道转角处,几树樱花如云似雪,竟在青石小径上织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诗意。

不远处,一群孩子在草地上嬉戏,老人们悠闲地坐在长椅上晒太阳。活力四射的年轻人,或慢跑、或骑车、或乘舟泛湖,松弛又惬意。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被当地居民称为“化粪池”,污水四溢,臭气刺鼻。而如今,这里已嬗变为松滋城区的“后花园”,湖光潋滟、四季旖旎,成为人们亲山乐水的新去处,更成为松滋的一张金光闪闪的城市名片。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松滋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良好生态作为立市之本、发展之道、惠民之要,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富有松滋特色的“两山”理念实践创新之路。

污染之殇:劣 V 类水的警示

小南海湖位于松滋市南海镇境内,历史悠久,为清同治年间黄家铺决口形成。小南海湖水面8.03平方千米,是目前松滋境内最大的自然湖。湖内物产丰富,品质独特。

20世纪50—60年代,小南海湖属Ⅱ类水质,清澈见底,是沿湖10多个村、4万多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水源地。当地老人介绍,“以前我们干活累了,经常直接从湖里舀水喝。”

20世纪90年代,小南海渔场开始引进珍珠养殖,水质逐渐富营养化。2007年左右,水产品日益走红,小南海湖顺势而动,改为股份制生产经营。但超负荷投放鱼苗以及肥料,使得小南海湖污染日益严重,腥臭味让周边的村民大为苦恼。

随着城镇化脚步加快,松滋城区常住人口急剧增加,雨污管网建设却十分滞后,日均2万吨处理能力的城南污水处理厂难负重荷。每次暴雨过后,只能任由污水流入小南海湖,导致湖泊水质快速恶化。2014年、2015年,小南海湖水质监测结果均为劣V类。湖水流经之处蚊蝇肆虐,周边居民常年紧闭门窗,怨声载道。

不仅如此,小南海湖还承担着“一湖清水入洞庭、汇长江”的生态重任。

松滋北滨长江,南接洞庭湖。小南海湖的水系经由穿城而过的荆南四河之一松滋河与洞庭湖、长江紧密相连。小南海水系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滚滚长江,奔流不息,滋润万物。经过几十年大开发大建设,中华民族母亲河需要休养了。“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1月5日,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对小南海湖水系实施流域综合治理,事关长江大保护,刻不容缓。

生态涵养:活水穿城换新颜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2016年初,松滋市委、市政府主动扛起长江、洞庭湖两大流域保护大旗,启动建设小南海生态涵养区,将稻谷溪湖、小南海湖、庆寿寺湖及新河等河湖渠系纳入其中。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理这么大的湖泊,松滋既没有相关经验,也没有充裕的资金。

“生态文明建设,是松滋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再苦再难,也得把湖治好!”几经论证后,松滋市委、市政府明确,积极稳妥推进小南海湖生态涵养区建设,以小南海湖为中心,探索实施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同时兼顾形成环小南海湖路网,为周边村、社区开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退渔还湖,解除小南海湖的养殖承包经营权。长期以来,渔场为追求经济效益,投肥投粪养殖,水面富营养化严重。2017年开始,逐步收回小南海湖的承包经营权,封堵污水入湖口,从根本上解决了原有污染源的问题。

解剖麻雀,建设稻谷溪生态湿地公园。选择环境相似,但面积只有1836亩的稻谷溪湖作为试点。2017—2018年,松滋通过截污、清淤、堆岛、换水、种植水生植物、放养鲢鳙等生态措施,将一个城区化粪池、现代“龙须沟”改造成了市民争相打卡的亲子游乐园、大众憩息地。

提升水质,实施两级湿地建设。修建城南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处理工程和小南海湖河湖连通工程,俗称两级湿地。两级湿地分为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一级湿地的目标是将尾水从劣5类提升到5类,二级湿地是从5类提升到4类,最后经过三级湿地这个纯表流湿地,从老咀闸进入松西河,流向洞庭湖,实现“一河清水送洞庭”的目标。

进军小南海,完成南海片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利用国家给予补助的资金,开始实施南海片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包括3个子项目:生态补水工程,当小南海湖水量不够或者水质不佳的时候,开闸引进上游北河水库和南河水库的3类水,对小南海湖有效实施补水;水质提升工程,在小南海湖清淤230万立方米,并堆积在周边早已征收的鱼塘内,形成新的湿地,同时栽种芦苇、荷花等挺水植物等,改善水质;岸线整治及生态复绿工程,采用片石护坡和植生块护岸的方式,栽种10公里的生态防护林带和5公里的生态缓冲带,保护16.4公里的岸线不再受到侵蚀。

经过这些年的治理,目前小南海湖的水质已从劣V类提升为整体Ⅳ类,湖心水质接近Ⅲ类。而且,生态涵养区内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成为集生态涵养、湿地保护、科普教育、休闲健身、亲子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湿地公园。

生态红利:碧水淌金惠民生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小南海湖生态涵养区建设,带动周边村庄转变生产方式,渐渐走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

要想富,先修路。此前,环小南海湖除了白溪桥村有一段3.5米宽的通村公路外,原来都是鱼池埂,泥泞难行,沿线村民辛苦生产的水产、农作物运出困难,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如今,新修建了总长25.8公里的环湖旅游公路,形成了环小南海湖的完整路网,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去,南海镇白溪桥村几乎家家围湖养鱼,年产量超200万斤,收益稳定、可观。水质恶化后,鱼肉口感变差,价格暴跌,收入大不如前。“那几年四大家鱼两三块钱一斤都没人要。”白溪桥村党总支书记佘家刚说,现在水质好转了,鱼的价格翻了一番,而且供不应求。

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南海镇三垸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了一个集种植、旅游、销售为一体的莲产业基地,现有新型合作社、采摘园、农家乐7家,年产值达800余万元。每逢周末、节假日,前来采摘、观光、垂钓、餐饮的游客络绎不绝。

早在2018年,三垸村便利用小南海湖治理项目部分征迁资金修建了26间商铺门面。现在,门面出租率达到90%,年租金33万元。2024年6月,三垸村联合相邻的牛食坡村、白溪桥村,共同创办湖北古郧千回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整合农业、文化、旅游等各方资源,共同开发、管护小南海湖,带动30多位村民就业,预计年增收超10万元。

“湖北‘新春第一会’吹响了加快建成支点的号角”,松滋市委书记、市长汪卫说,松滋将对照省委“大力实施美丽湖北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生态承载力”要求,进一步大力推进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山川建设,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松滋力量。

湿地大家说

在小南海生态涵养区还未建设的时候,我家的房屋临着两条污水沟渠,每到夏季,臭味弥漫、蚊虫扎堆。到了晚上,只能关门关窗待在家里不敢出门。现在,早已没有了当初的臭味,空气好了,我们也更愿意出门了。

稻谷溪湿地公园建好后,人流量也大了,我把自己的私房改建成了农庄。随着道路被拉通整平刷黑,很多顾客开车过来吃饭,农庄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新江口镇同心桥村村民 刘子豪

跟大多数村民一样,养殖四大家鱼是我家里主要收入来源。20世纪90年代,我承包了二十几亩的鱼塘。小南海没治理前,只要遇到雨水充沛的季节,污水塘里养出来的鱼有一股难闻的味道,在市场上很不好销售。一年下来,收入只有3万元左右。

现在,我生活上有了保障,还分到了还迁小区松江花园里两套商品房。在还迁房建设期间,还能领取周转期的补助。

——南海镇养鱼人 黄代华

20世纪90年代初,剑峰村水质还不错,村里的莲藕在宜昌、武汉等地俏销。但到了1995年后,水质开始下降,不仅居住环境变得脏乱差,没有品质可言,农业灌溉生产也受到很大影响。

随着稻谷溪公园的建设,村子村容村貌完全变了样。现在,村子三个片区的26户养鱼承包户已全部迁出,迁出水面近700亩。政府也统一规划了“一步上楼”花园小区和“一户一基”的自建房,将原先分散、杂乱的居住环境进行了合理优化。

在“一步上楼”的松江花园小区内,一栋栋高楼矗立,充满了现代气息。“一户一基”自建房区域内,房屋进行了统一设计,风格一致,排列整齐,还带有单独的车库和小花园。

同时,村里大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公共设施建设提标提速,道路硬化亮化、环境绿化、沟渠排放、垃圾处理等建设都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村里环境改善后,我们也可以全心发展产业——依托湿地公园,可以开展观光农业,发展乡村旅游,进而为老百姓增加收入,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南海镇剑峰村党支部书记 刘启元

撰文:廖义华 肖永军 沈卫  摄影:杨亚兵

--> 2025-03-27 松滋小南海湿地公园——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309451.html 1 浊水化清波 蝶变谱新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