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4日

壮大枢纽经济做强枢纽功能

□ 胡爽平

国家物流枢纽是全国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是提供网络化、集约化、高质量物流服务的骨干载体。建设全国性物流枢纽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支撑,是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衔接的重要载体。在新发展格局下,湖北应依托自身优势,加快打造成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大力实施枢纽提能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开放辐射力。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

形成枢纽高位推进的强大合力

加强宏观层面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完善政策资金支持体系。从“放管服”改革、规划用地、投融资等方面对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相关支持政策。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国家物流枢纽培育和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细化相关的支持政策和资金集中向国家物流枢纽倾斜,进一步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加强部门统筹。强化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一体衔接协调,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原则,合力打造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做好武鄂黄黄、襄阳、宜荆荆等区域物流发展的统筹设计、责任落实和细化分工。

加强落地保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关键引导和统筹推动作用,保障枢纽落地实施。加快建立健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营推进工作机制,明确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同时,在枢纽短板设施建设、货运车辆通行、枢纽建设用地等方面加大投入,特别是要在规划层面确保枢纽用地规模、土地性质和空间位置长期稳定。

开展枢纽监督评估。研究建立国家物流枢纽运营统计体系和常态化的建设运营监测机制,加强枢纽日常物流活动和建设运行状况的监测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营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着力培育枢纽发展主体

增强枢纽持续发展的强大活力

争创建设运营标杆企业。各枢纽建设运营企业是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实施主体、是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主角,要充分发挥企业的灵活性优势,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扎实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一方面,围绕促进国家物流枢纽互联成网和自身发展定位,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补齐铁路专用线、多式联运转运、国际物流等功能性短板设施。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和自身业务规模扩张需要,研究制订物流设施改造升级计划,有序改建或新建物流服务及相关配套设备,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和效率。另一方面,以企业联盟、资本合作等方式组建的枢纽建设运营主体,要着力加强成员企业间的务实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强化利益协调,创造“1+1>2”的联动效应。相关枢纽建设运营主体要强化与其他国家物流枢纽间的业务对接、信息互联和标准协同。

打造特色鲜明的枢纽经济示范区。优化区域产业空间布局,促进物流与制造、商贸、金融等产业集聚融合、创新发展,吸引更多与枢纽密切相关的产业向枢纽集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增量产业集群,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推动临空经济、临港经济、临站经济等发展。依托武汉陆港枢纽,加快推进与周边地区要素禀赋相适应的产业规模化发展。依托武汉港口型枢纽,优先推进临港工业、国际贸易、大宗商品交易等产业联动发展。依托武汉—鄂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积极推进高端国际贸易、制造、快递、国际贸易等产业提质升级。依托十堰、襄阳、武汉生产服务型枢纽,着力推进传统制造业供应链组织优化升级,培育现代制造业体系。依托武汉商贸服务型枢纽,重点推进传统商贸向平台化、网络化转型,带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培育物流和供应链龙头企业。引导传统物流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向多式联运经营人、综合物流服务商、供应链服务型企业转型。推动本土物流企业不断扩展服务网络,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加强对网络货运、冷链物流等领域企业的引导与支持,培育全国领先的科技型、专业型物流企业。

聚焦物流和产业融合

形成枢纽集聚发展的强大磁力

畅通“通道链”。加快完善枢纽干线物流通道网络,提高跨地区、跨领域的资源整合和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积极培育干线运输组织平台企业,提高稳定性强、高品质、多元化的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等干线运输能力,强化枢纽间的干线对接。创新运输组织模式,提高物流通道网络运行效率。要抢抓国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窗口期,以服务强大的国内市场为出发点,以供需规模适配和货物双向规模流动为根本要求,推动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干线物流通道网络。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中部地区新的“出海口”。优先锻强发展航空物流枢纽,塑造物流枢纽打造的比较优势。提升区域集散和辐射能力,推动完善以枢纽为核心的“轴辐式”物流服务体系。

融入“产业链”。用活用好全省产业链工作机制,梳理与枢纽密切相关的产业链条上的重点企业、应用场景,搞清楚产业链条上的“链主企业”“头雁企业”“配套企业” 之外,还要围绕科技创新、产销对接、要素保障、金融和人才支撑等方面,为企业和项目做好精准服务,为产业链融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积极适应和捕捉新发展格局下物流市场新需求,加强国家物流枢纽与生产制造企业、原材料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提升商贸流通业物流服务水平,构建城乡统筹、供需互促、双向流通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强相关产业与物流业各环节深度融合,协同共享,促进物流业提质、降本、增效,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枢纽对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聚合作用,积极推进武鄂黄黄国际性综合运输枢纽、宜荆荆和襄阳全国性综合运输枢纽建设,推动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和产业在湖北集聚、融合发展。

做强“供应链”。加快构建湖北供应链体系,围绕“51020”现代产业集群,聚焦重点产业等产业,高质量实施供应链物流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一硬、一软、一网、一生态”的供应链体系,加快打造长江经济带供应链重要承载区。探索搭建跨区域、跨行业的综合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创新金融和税务政策,支持物流企业和平台经济发展,大力支持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新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运用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培大育强龙头企业,鼓励传统物流企业与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的融合创新,在实现降本增效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

推进资源协调融合

打造枢纽壮大发展的良好生态

织就合作网。单个国家物流枢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枢纽,必须构建起全省枢纽网络,才能有效发挥枢纽辐射广、成本低、效率高以及规模化的运作优势,提高省内跨地区、跨领域资源整合和物流综合服务能力。要加强与国家枢纽群的空间链接、城市群的产业联动,强化长江中游城市群协作,避免同质化竞争,确保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双循环重点节点枢纽中取得更显著优势,形成“头雁效应”,更好发挥支点作用。

结密物流网。结合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系统谋划区域物流枢纽布局建设,并与国家物流枢纽有机衔接、相互补充、错位发展,以点带面拓展国家物流枢纽网格的覆盖深度,优化完善本地区物流运作体系,提高干支配一体化运作效率。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完善区域分拨配送体系,探索建立逆向物流、应急物流等专业物流体系,保障居民消费和城市运转,改善社会民生。

夯实人才网。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湖北科教大省的优势,加速构建覆盖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企业与社会机构、人才培养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等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创新型、技能型、实战型、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完善物流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机制体制。

统筹资源网。结合“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合理保障重点物流设施建设项目的土地资源供给。改革创新投融资政策,进一步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强化资金保障,落实事权支出责任,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与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作者单位: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

--> 2025-02-14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305054.html 1 壮大枢纽经济做强枢纽功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