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罗田县凤山镇上石源河村的蔬菜大棚里,红彤彤的番茄缀满枝头。数十名村民穿梭其间采摘装筐,汗珠映着笑脸。“党员带头干,技术送上门,这6亩大棚就是我的致富靠山!”脱贫户汪水荣麻利地修剪枝叶。
这个距县城仅6公里的村庄,曾因交通闭塞、产业薄弱戴过“贫困帽”。如今,它头顶“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多项桂冠,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年增长21%。
华丽蜕变的密码,藏在党建引领的“四大法宝”中。
法宝一:村企联姻 筑巢引凤强根基
“向土地要效益!”村党总支书记袁敏指着连片智能大棚介绍。上石源河村以前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2023年,村“两委”引入大自然食品公司,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流转土地200亩建设第六代温室大棚。
走进上石源河村蔬菜种植区,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温湿度,水肥一体化装置精准滴灌,补光灯随日照自动调节——科技赋能让土地产出倍增。“以前种玉米亩收千元,现在种精品番茄,亩产值超3万元!”技术员点开手机APP,大棚数据尽在掌控。
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集体分红金,三金联动激活共富链。目前基地吸纳8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元。
法宝二:特色种植 四季果香引客来
“清甜爆汁,有玫瑰香!”葡萄架下,武汉游客李女士剪下一串“阳光玫瑰”。占地18亩的观景果园里,夏黑葡萄挂满枝头,采摘步道游人如织,欢声笑语与果香交织,勾勒出热闹的田园丰收图景。
这片果园曾经是一块低产田,村集体瞄准县城的“果盘子”和“菜篮子”定位,引进市场主体,建成10亩葡萄园、8亩果冻橙特色果园,年产量超3万斤。果园年带动集体增收3万元,提供岗位30余个,采摘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超200人。
“低产田变金果园,效益翻30倍!”村民王晓光感慨。
法宝三:能人返乡 百花齐放添动能
走进返乡能人袁志军的平菇大棚,2万袋菌棒整齐排列。“平菇日产500斤,直供县城超市。”这位“菌秀才”高兴地说。
在政策感召和支部引领下,上石源河村一批能人返乡创业——
纺织厂机声隆隆,老板汪华正指导工人赶制订单,几年前,他返乡创办企业,如今年营收500万元,带动300余人就业;蔬菜种植能手项志平,探索大棚蔬菜种植,现有8亩大棚,年产蔬菜10万斤;脱贫户李云启、胡瑞超,通过钻研猪、鸭养殖成为村内“养殖大户”。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在村能人各施所长、协同发力,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雁”,带领乡亲们在田野间书写着共同富裕的生动答卷,全村400多户中有200多户种植蔬菜,总面积达600亩。
数据见证蝶变: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1.9万元增至2024年2.3万元。
法宝四:多元发展 绿色生金后劲足
“300千瓦光伏电站年发电30万度,年均收入约30万元,收益可养活11个公益性岗位,帮助50户脱贫户稳定收入。”河畔光伏板熠熠生辉,村会计拨弄算盘说。
上石源河村“两委”牢牢抓住产业“牛鼻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以蔬菜为龙头、观光采摘为支撑、光伏发电为依托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农旅融合开辟新赛道。投资350万元建设的生态农庄雏形已现,2000平方米空间集观光采摘、研学培训于一体。蔬菜大棚变身科普基地,光伏区规划露营草坪,产业链条持续延伸。
翻开上石源河村的“成绩单”,基础设施也脱胎换骨:在省经信厅驻点帮扶下,村“两委”争取资金1500多万元,新修公路14公里实现组组通,231盏太阳能路灯点亮乡村夜,15座拦河堰润泽千亩良田,7座新公厕提升人居环境,为产业发展和村民生活品质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后记——
站在上石源河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一心三轴四片区”规划图跃然眼前。从重点贫困村到振兴样板,上石源河村的实践印证:党建强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百姓富。当智能大棚替代了望天田,当光伏电板覆盖了荒山坡,当返乡能人激活了沉睡资源,绿水青山便真正化作了金山银山。这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壮丽画卷,正是荆楚大地万千乡村奔向振兴的生动缩影。
(廖魁 陈军 杨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