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宇睿 通讯员 费政
“出租车司机就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窗口。”7月9日,当了16年出租车司机的江娥笑眯眯地说:“只要是外地人来襄阳,我们热情推介是常态。”
此前,《一辆出租车“拉”来五个亿 襄阳神秘“的姐”,你在哪里?》(本报5月15日1版)一文刊发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寻找那位5年前为襄阳牵来5亿元项目的“的姐”,成了萦绕在汉江之畔的全城心事。
从招商人员对“天上掉馅饼”般的惊喜,到项目负责人电话中清晰印证的关键细节,故事逐渐完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试图通过当年支付记录进一步确认信息,但因项目负责人辗转国外,旧账户难寻,线索遗憾中断。“神秘的姐”本人,始终没有出现。
半个多月后,襄阳市要召开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巩固提升动员大会,市领导提出,要找这位“的姐”作为代表发言。于是,新一轮的寻找又开始了……
记者手机成为“寻人热线”,陌生号码一个接一个地打来,有的提供模糊线索,有的热情推荐人选。采访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线索、采访片段,还有一个个被划掉的名字。
在众多来电中,一通带着本地口音的女性电话格外令人印象深刻。
“喂,记者同志吗?”电话那头的声音爽利,背景里隐约有车流声。“我看到了你们在找人的报道……”她停顿了一下,“我就是开出租的,也住在东津那边。司机群里有人在传,说描述的有点像是我。”
当记者询问具体细节时,她变得犹豫:“好几年了,天天拉客,我对谁都这么说襄阳。你们再仔细对对,千万别弄错了!要是弄错了会让人笑话我,我真不是图啥。”53岁的舒爱华说。
东津派出所和六两河社区传来反馈,根据走访了解,辖区内开出租车的女司机有“四五位”,但与乘车者描述的多项特征,有不同细节上的差别。
线索非但未聚焦,反而交织成网。
“像这样的司机多得很!十个中有八个都会热情推介襄阳。”襄阳东站出站口,司机刘大哥单手扛起乘客的行李箱放入车后,“来出差的,就介绍各种工业园区;来旅游的,就宣传唐城、古隆中那些景区。”
“寻找神秘的姐的过程,让我深刻感受到襄阳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宣传襄阳的热情,以及作为襄阳人的满满自豪。热心‘的姐’是一个生动的例证,证明了普通市民一句真诚的肯定、一次热情的推介,对城市形象、文明建设、营商环境能产生多么具体而实在的影响。”襄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冰发出号召,希望更多的市民加入到襄阳“城市形象代言人”队伍中来,以实际行动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最初的那位“的姐”依然隐没在人海,但这场寻找,清晰映照出襄阳万千“城市代言人”的身影。
虽寻她未果,但满城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