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杜宇慧
下单前明码标价,下单时怎么凭空多出几块钱?一查价格,机票就临时涨价?生活中,我们通过一些第三方平台购买机票时,标价经常“飘忽不定”,令人困惑。近日,河南朱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在与平台协商未果后,朱先生选择起诉,最终获得2665元赔偿。
经常往返国内外的郑州市民朱先生,在一次核对机票订单时发现了蹊跷:一张从郑州飞往曼谷的机票,票面显示总价880元,但支付记录却显示扣款885元。这一次,朱先生决定追究到底。沟通后,对方仅给出“退5块,赔15块”的解决方案,轻描淡写,令人难以接受。朱先生遂起诉到法院,开庭前两天,对方法务又打来电话,提出和解并赔偿2665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若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主张“三倍赔偿”。无论金额大小,“价格透明”是司法底线,哪怕5块钱,也得算个明白账,朱先生用清醒的维权意识,为自己赢得应有赔偿。
类似判例已有先例,各航司也在整改。今年3月,中国南方航空发出公告,针对“机票价格与行程单不一致”“多收退改手续费”“对免费特殊服务加收费用”等第三方违规行为,支持旅客维权。
不怕维权麻烦,就怕不维权,社会需要更多像朱先生这样较真的人。遇到乱收费和霸王条款,别忍气吞声,大胆拿起法律武器维权。第三方平台更应明白,价格诚信无小事,“随意加价”不是理所应当,消费者的法律意识觉醒正在打破 “店大欺客” 的潜规则,群众要的是明明白白消费,而不是忍气吞声认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