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晗晗
湖北乃千湖之省,水是湖北最大的特点、最大的省情。良好的水环境既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大力实施美丽湖北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的关键要素。要加快推动水环境治理提质增效,不断提升水环境承载力,筑牢生态支点建设根基。
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整体推进、系统施策,聚焦长江入河排污口、城镇污水系统、船舶和港口污染、森林湿地生态保护、农药化肥和养殖污染、重点湖库及消落区整治、矿山生态修复、磷石膏综合治理等重点领域集中攻坚,接续实施长江大保护“双十工程”“双十行动”,确保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稳定。全力保障丹江口库区水环境安全。以水源涵养区和生态缓冲带保护和修复为重点,持续加强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巩固提升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水平。
立足流域水资源空间,优化完善库区生态流量管理机制,加强水质安全风险排查,完善库区“水文—水质—水生生物”综合监测及预警系统,确保“一库净水”北送。强化重点湖库治理。聚焦洪湖、斧头湖、梁子湖等重点湖库,深入开展全省湖泊分区域摸底调查,坚持“点线面结合”“内外源同治”“加减法同做”的原则,着力实施河湖清淤、生态补水、植被恢复等综合治理工程,推动湖泊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构建水环境治理创新生态
强化战略科技平台力量。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为依托,构建生态环境领域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创新平台矩阵,加快对水环境治理风险防控技术和高端精密监测设备核心部件自主研发,打造中部水环境治理技术创新引领区。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开展水环境治理企业创新成长工程,催生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建设水环境治理技术创新联合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和技术联盟等协同创新组织,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构建完善市场导向的创新支撑体系。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联动性,加强符合水环境治理发展需求的创新成果供给和应用场景匹配。
发展壮大水环境治理产业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采取“外引内育、多维赋能”发展策略,通过技术引进、战略并购、产学研融合等方式,重点培育具有全产业链服务能力的标杆企业。
加快培育中小企业。建立水环境治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分批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辨识度的优质企业,支持企业参与水环境治理重大项目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水环境治理服务业发展。以加快“水环境治理”为重点,大力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智能运维、供应链管理等新兴水环境治理服务业态,推广开展水环境健康“体检中心”、水环境医院、水环保顾问和水环境管家等服务模式,打造一体化综合环境服务集团。
健全水环境治理机制运行堵点
健全长效化政策保障机制。健全基于河长制的水环境治理机制,完善跨部门、跨地区水生态环境治理联合执法制度。完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深化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等市场化补偿机制,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的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
完善协同化治理联动格局。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强化污染源溯源分析体系、水质动态监测网络、河流生态流量系统、污水处理厂运行效能评估等基础系统支撑,创新建立流域一体化智慧管控平台,构建跨区域协同治理、跨层级联动监管的水环境治理体系。
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积极发展绿色信贷,加快水资源环境领域金融产品创新,鼓励推广开展水权质押贷款。积极参与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工作,助力盘活水环境治理存量资产。
(作者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