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莉莉
人才是第一资源。湖北是科教大省、人才大省,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对于湖北打造策源先导的科创支点,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意义重大。
重塑集成创新生态,集聚基础研究人才
创新底座的厚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的高度。
全力支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科创平台建设。支持“基础研究特区”建设,在数学、光学、化学、地学、生物学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特区”试点,集聚一批以青年科学家为主体的科研团队,开展长周期基础研究。
持续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构建基础研究资助体系,构建以湖北—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联合基金为主体的基础研究资助体系。健全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市州政府、行业部门、龙头企业与省自然科学基金设立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全球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青年科学家,发挥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青年项目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作用,进一步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资助比例。
优化融合创新生态,汇聚创新创业人才
优势产业的厚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才融合的深度。
巩固提升光电子信息产业优势。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构建企业培育体系;进一步强化创新引领突破,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加强标准和专利布局;进一步加强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光电子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其他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优势产业上持续发力,打造更多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独树一帜”优势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争创国家北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或先进制造业集群。
强化产业关键人才支撑。编制产业核心人才引进清单,重点引进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及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等。支持“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联合创业,支持高校围绕“学科交叉、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系统培养复合型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人才。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生态,吸引前沿顶尖人才
创新企业的高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新人才吸引力的强度。
大幅提升企业创新能级。支持“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强化行业技术引领,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完善高端人才集聚载体。建好用好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科学城、自贸区、区域人才中心等平台,加快培育一批一流科技型领军企业,引进全球、全国科技领军企业,以平台引才、以项目引才、以企业引才。
打造全球顶尖人才集聚地。面向集成电路、脑科学、基因科学等科技前沿领域,探索建立与世界接轨的柔性引才新机制,超常规引进全球战略科学家。面向人工智能、新型空天技术、量子科技、脑科学及生物组学等未来产业,引进培育有洞见力、创新力、执行力的战略企业家。
营造共享共赢生态,融合多元化创新人才
创新生态的开放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强度。
打造高度共享的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光谷”,布局一批开放程度高、综合性能优、产业用户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动企业、投资者、研究机构、人才之间的高度互动和资源共享。重构系统完整、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教育科技人才生态循环体系。
构建开放共赢的创新生态。吸引国际知名研发机构在湖北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促进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和合作。提升湖北龙头企业整合利用全球资源能力,带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出海”,开拓国际市场。
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在体制机制、财政投入、人才发展、金融支持等方面放权赋能,瞄准世界一流,大力营造宽容开放的创新生态。深化以产业支撑为导向的科研机构评价改革,构建创新人才科学综合分类评价体系。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不断吸引汇聚顶尖、一流科技创新人才。
(作者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