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修翔
巡司河畔,耕读传家。一封80多年前的“辞呈”可以映射出一个家族的百年家风,里面不仅饱含着一份爱国之情,更让我们深刻地理解百年岁月变迁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真价。这是一封怎样的“辞呈”?如何发现?这要从我与著名哲学史家、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的交往谈起。
我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郭齐勇先生是人文班的主要创办者和早期授课老师。因此,我刚进入大学时就对郭老师有所耳闻。我与郭老师的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在2022年,这之后,每每向郭老师请教学问时,郭老师也总是知无不言、悉心回答。
一次偶然在看到郭老师写到他的祖父毕业于“武昌高级商业学堂”(又称武昌高级商业甲种学堂)的时候,我心中打了一个问号——
在我的印象中,当时武昌似乎没有名为“武昌高级商业学堂”这所学校。其相近名称的则是“国立武昌商科大学”,这所学校与武大渊源很深,1926年合并到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成为武汉大学今天经济管理学院相关学科的主要源头。
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郭老师根据记忆,又给出了“湖北省高级商业学堂”的答案。但根据清末和民国的学制,学堂是清晚期的称呼,一般不与“省”连用,民国一般说“省”,但没有“学堂”的称呼,所以我当时认为,郭老师所言“湖北省高级商业学堂”的名称应该还不够准确。
与此有关的,如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商业中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为“湖北省甲种商业学校”。民国十一年,改名为“湖北省商科高级中学”。民国二十四年,改名为“湖北省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可称“湖北高商”。1993年时,改名为“湖北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先后到湖北省档案馆、武汉市档案馆以及武昌区档案馆查找资料。
遗憾的是,三个档案馆都没有关于此校的资料。但幸运的是,在武汉市档案馆覃斌、孙丹、袁芷洁几位老师的热情帮助下,经过多方资料查征,我们在馆内找到了郭老师祖父的一封信件,近90年前的一桩故事也因此浮出水面。
信件内容抄录如下:
敬启者顷接
贵会函笺召开第一次整理会议,本拟届时参加,唯因常务整理委员一职,关系商会前途发展甚大,非有学识才能暨达练商情者,不克胜任斯职,厚自知无此才能,若滥竽充数,寔属有误会务,除呈报市政处,恳请辞职外,相应函请贵会另选贤能,以便整理会务,不胜感荷,此致
武昌市商会整理委员会
郭子厚启 十二,廿四
我拿到这封信之后,第一时间向郭老师汇报了此事。当他看到这封信时,激动地捧在手里,仔细摩挲,看了一遍又一遍。
后来,因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武汉市档案馆合作的机缘,我将复原后的彩色版本,经过装裱处理装框送给了郭老师。
彩色版的信件,文字更加清晰,字体俊秀、意味隽永。郭老师抚摸着相框,爱不释手,又和我讲起当年的故事。
郭子厚老先生曾任武昌市商会会长。但在1938年武汉沦陷后,郭子厚老先生十分爱国,誓不担任日伪政府下的会长,坚决不为日本人卖命,并为此蓄须明志。这封信便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
在拒绝日本人请求后,郭子厚老先生主动隐退,并在汉口法租界住了一段时间,期间靠木板、寿材以及粮食的生意维持生活。1949年后,郭子厚老先生靠着自己的学识,在街道办民间夜校,教街坊识字,也组织民间诗社,与友人唱和,在地方上享誉很高。
根据郭齐勇教授《返本开新》一书中的回忆来看,郭子厚老先生治家严谨,居家时刻不忘“忠恕”之道,能够在老传统中体现人文精神,在时代变迁中不忘做人、做事的“常道”。可以说,郭子厚老先生属于民间性儒生中的一员,是一位生活化的民间的儒商,他热心公益,常教育子孙要仁义忠信、乐善不倦。
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这封信既是写给武昌市商会整理委员会的辞呈,也是郭老先生写给后人的一封家书。
在祖父郭子厚老先生以及父亲郭修绪先生的言传身教中,郭家子孙恪守祖父“诚实不欺,公平守信,热心公益,乐施不倦”的信条,秉持父亲“一要诚,二要清。诚心、诚实、诚朴;清廉、清白、清净”的训诫。这些好的家风、家训让郭氏后人都成长为了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郭齐勇老师的大哥郭齐礼先生长期从事工业、科技方面的工作,对郭齐勇老师兄弟姐妹们的科学逻辑思维方式的建立有很深的影响;二哥郭齐家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造诣颇深,对他们在为人处世以及人文领域的研究有所补益。大哥郭齐礼先生常教育弟弟妹妹们:“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良好的家风家训在郭氏家族被不断演绎,我想,也正是在郭子厚老先生这样的言传身教之下,郭齐勇老师家族才有这样好的家风,郭齐勇老师才有这样的师德。同时,这封80多年前的信为我们示范了在当时日寇侵略之下,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正是有了一个“小家”的高贵品质,才组成了彼时全民族统一抗战、抵御日寇的侵略的“民族大义”,我们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新的历史方位之下,这封书信将焕发新的时代光芒,鼓励后辈坚持立身做人的精神气节,构筑起中华民族的铮铮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