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应锋
通讯员 陈新才 王波
5月17日,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翻山堰村。
61岁的张大生,站在“山那边别院”民宿大灶台旁,脸上洋溢着笑意:“好天气时,周末单日游客量能突破300人。”
这个生机勃勃的小山村,10年前却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
2013年冬,在外创业的张大生回村探亲,眼前的景象让他揪心:村里常住人口不足三成,大片土地撂荒。张大生决定返乡创业,让家乡土地重焕生机。
说干就干。张大生流转村民撂荒地及荒坡490亩,满怀希望地投资200万元发展桃子产业,却不知命运给他准备的是连续五年的“滑铁卢”——头三年种下的桃树苗成片枯死,第四年挂果时又遭遇冰雹,第五年终于结出果子,却因为品种老,只能以四五毛钱一斤贱卖。
亲戚朋友纷纷劝张大生放弃,可他却带着干粮,三赴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请来专家指导,将基地改种耐旱的杏子、李子、无花果等小杂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果园里20多个品种错峰上市,采摘期从5月一直延续到11月。
2022年,一条游客留言再次触动了张大生:“满山花果看得心痒,想住下却找不到像样的地方。”他开始在村里建民宿。
施工图纸刚摊开,连当初最支持张大生的老父亲也摔了茶缸:“你要把棺材本都败光了才甘心?”
也正如张大生老父亲所预料,1300万元的巨额投资,让他资金链断裂。
艰难时刻,郧阳区政府伸出援手,协调部门免费规划设计、给予项目支持;镇党委书记以个人名义担保借款50万元;文旅部门还送来“培训大礼包”,从食宿服务到短视频运营全程指导。
2023年秋,“山那边别院”民宿开业,当年就创收近30万元。
民宿厨房成了村民的土特产销售中心,每年从乡邻处采购30多万元食材,带动花果山片区500余户发展庭院经济。
村民王生忠感慨:“以前种地收入低,现在土地流转有收入,在果园务工一年还能挣2万多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如今,翻山堰村的融合发展初见成效:果园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民宿和果园2024年总收入达130万元,常年带动80余名村民就业;村集体收入从1.7万元跃升至16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村里还建起油料加工厂、设施鱼基地、农耕博物馆,吸引140多户村民返乡,900多亩荒地重焕生机。
对张大生来说,还有个喜讯——在武汉读大学的儿子已决定,毕业后返乡接班。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张大生望着满目翠绿的果园,眼中满是期待,“我用10年把荒山变成果园,相信他们能让这个‘金窝窝’更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