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刘中扬
5月11日,央视曝光多地存在违规办理健康证乱象后,南宁、郑州、沈阳等地卫健委相继发布相关问题的调查处理情况,一些涉事医院和机构已被依法立案查处。
个案查处只是第一步。从记者的实地调查来看,在有些地方,所谓“健康证”早已名不副实,沦为一条灰色产业链:体检者“走个过场”、医护人员“拿钱办事”、劳务中介提供代检、制售假证的“小广告”公然发在网络上;医疗机构随意对国家规定的必检项目“瘦身”,从检测到拿证最短可在当天内完成;假证轻而易举就能通过外卖平台审核,部分商家默许应聘者持假证上岗……环环相扣的乱象,给本应层层把关的健康证一路“大开绿灯”,使其成为公众安全的一大隐患。
健康证是公共卫生的重要防线,关乎食品安全、医疗服务等民生领域。这道公共安全的“防火墙”之所以漏洞百出,“豁口”绝不只是个别违规体检的医疗机构。在这些个案中,从医护人员、从业者到商家,链条上的各个主体对健康证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普遍缺乏责任感。这一长期存在的共性问题,暴露的不仅是少数医院和机构的失范,更折射出监管机制存在严重漏洞。
健康证是国家为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而专门制定推出的一项制度,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大事。办理健康证未进行既往史询问、体征检查、有漏检或代检等问题,可能导致传染病患者合法进入密集场所或进入本不应从事的行业,引发疾病传播风险。相关部门在整顿医疗机构的同时,更需加强反思与追责,并从源头拧紧责任链条:完善健康证全流程监管,推行电子化追溯;对公职人员参与违规行为“零容忍”,让灰色交易无处藏身;统一审核标准,定期抽查监督,将刚性约束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主体身上。
唯有将个案纠偏升级为制度补漏,才能根治行业积弊,让健康证真正成为健康的守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