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
走进洪湖市瞿家湾红军街,沿着两三米宽的青石板缓步前行,阳光穿过古朴的房檐,斜照在斑驳的木板门上,耳畔传来这首脍炙人口的《洪湖水浪打浪》……
一曲洪湖水,唱遍天下知。
洪湖,这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土地,曾经是全国农村土地革命的中心之一,孕育了数不清的革命传奇与光荣壮举,谱写了一曲曲不朽的英雄之歌。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近年来,洪湖持续强化红色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深度挖掘“洪湖赤卫队”等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擦亮“洪湖水、浪打浪”的文旅品牌,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红色为魂 绘就文旅融合蓝图
瞿家湾红军街上的《洪湖水浪打浪》歌声,来自红军街上正在打造的洪湖赤卫队红色历史文化展。该文化展厅内,正播放着1961年上映的电影《洪湖赤卫队》的片段。瞿家湾镇人大主席张伟介绍,该文化展已基本完工,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完善工作,预计在今年“七一”建党节前正式开放。
红色洪湖,是湘鄂西苏区首府,红二方面军摇篮,洪湖赤卫队故乡。1927—1934年,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在洪湖地区领导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瞿家湾是当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是当时湘鄂西中央分局和湘鄂西省委所在地。这块红色革命根据地,是当年我党领导创建的最大的根据地之一,孕育了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的红二方面军,书写了一段水上游击战争的洪湖赤卫队传奇故事。
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湘鄂西苏维埃省政府、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红旗日报社……瞿家湾红军街至今完好地保存着革命旧址21处、遗址18处,堪称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让红色历史变得可触摸、可亲近,成为沉浸式学习党史的教育资源。近年来,每年约有数十万人次前来瞿家湾参观学习,高峰时期游客超100万人次。
与瞿家湾红军街保持原有格局和风貌不同的是,位于洪湖城区长江之滨的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更显庄重肃穆。纪念园通过全景画、声、光、电、影等高科技手段,展示了土地革命时期湘鄂西苏区史实,生动再现了湘鄂西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成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并存、缅怀与教育并重的红色游览胜地,每年吸引各方游客40万人次。
随着歌剧《洪湖赤卫队》改编成电影,主题曲《洪湖水浪打浪》更是传唱全国,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都能听到“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洪湖”二字自带流量,已成为一张“世界级名片”。“洪湖岸边是家乡”,是无数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洪湖市努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以瞿家湾红军街、湿地生态园等景点为核心,辐射戴家场、沙口等区域,发展红色研学、红色教育、红色演艺等业态,建设“红色故乡”环洪湖红色旅游圈,擦亮“洪湖水,浪打浪”文旅品牌。
生态优先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洪湖也是风光秀美的鱼米之乡,自然美景与丰富产业共存。
洪湖境内拥有大小湖泊103个,其中千亩以上的湖泊4个。百里洪湖是全国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第一大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洪湖境内拥有135公里长江岸线,全市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0%以上,境内陆地水域占比53.98%。
碧水悠悠,杨柳依依,小桥流水,古街老铺,一步一景。走进洪湖市老湾回族乡珂里村,宛如踏进江南水乡。
珂里村历史悠久,村内杨柳河连通内荆河、长江、洪湖,商船可上荆州、下汉口,泛舟洪湖、通达江汉平原各地,在明朝时期位列“沔州五大村镇”之一,更有“小汉口”的美誉。
如今,珂里村以清洁家园、清渠洁岸为抓手,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依托“杨柳河、珂里老街”现状资源及历史文化底蕴,复原“珂里八景”,重塑珂里老街,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名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我们专程来到珂里村,就是想看看古色古香的村落,感受古朴的韵味及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来自武汉的游客朱敏带着小孩,决定在这个古村落过周末。
珂里村只是洪湖以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洪湖以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持续做好生态优先文章,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坚决打好新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接续实施长江大保护“双十工程”“双十行动”,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深化大气污染“五源同治”,推动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坚决打好洪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战。坚持洪湖流域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科学治理、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八大工程”,确保2025年洪湖水质稳定在Ⅳ类以上,为高质量实现“两年见成效、五年大变化”奠定坚实基础。
擦亮生态底色,提升发展成色。目前,洪湖市现有3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分别为悦兮半岛国际温泉度假村、红色湘鄂西旅游区、金湾湿地生态旅游区;2家3A级旅游景区,分别为洪湖生态旅游区、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即瞿家湾红色生态旅游度假区;2个湖北旅游名镇,分别为瞿家湾镇、乌林镇;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即老湾回族乡珂里村。2024年,洪湖市接待游客达8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8亿元。
品牌重塑 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
当前,洪湖正以绿色生态为基底,以红色文化为灵魂,将生态治理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围绕“一核、一环、两区、多点”(湿地生态绿核、环湖旅游风景道、金湾生态旅游度假区、瞿家湾湘鄂西红色文化旅游区、多个乡村旅游点)的建设格局,加强洪湖旅游产品更新、设施升级、服务提升和宣传推介,唱响“洪湖水,浪打浪”旅游品牌,把文旅产业培育成洪湖的支柱产业,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抓“大流域治理”。水是洪湖的根和魂,必须守护好“水生态”文旅基本盘。洪湖将保护湿地生态、水资源永续利用作为首要目标,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抓“大洪湖发展”。以大湖休闲度假为龙头产品,强化区域统筹联动,构建大洪湖旅游发展格局。统筹推进“多规合一”,高水平编制大洪湖旅游发展规划。规划将突出“中国的洪湖”,即确立“对接长株潭、服务大武汉”的战略定位,与武汉、赤壁、岳阳,形成空间上照应、发展上联动的旅游格局;突出“英雄的洪湖”,重现“洪湖水浪打浪”、三国烽烟古战场的场景,做深红色文化、三国文化;突出“家乡的洪湖”,再现“万顷碧波、百里荷香、浪里洪湖、水下草原”的大湖景观,打造瞿家湾、乌林镇、周老嘴3处环湖片区的文化、自然、民俗景观,营造“诗画田园、梦里家乡”“洪湖岸边是家乡”的共情场景,形成“中心引爆、联动湖区”的开发格局。
抓“大产品供给”。整合洪湖优势资源,打好“生态、红色、温泉、田园、莲藕”五张牌。一是打好生态牌,谋划生态洪湖产品。恢复湿地生态,再现大湖景观。建设环湖风景道,打造环湖十大景观驿站和自驾营地。二是打好红色牌,谋划动感洪湖产品。依托环湖风景道、大湖航道,策划环湖马拉松、自行车公路赛等固定赛事活动,并适度开发水上运动项目。传承“洪湖精神”,做浓红色文化,打造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开发“洪湖岸边是家乡”音乐演艺剧目,打造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场景,让游客在体育赛事、休闲运动、音乐演艺中感受动感洪湖的活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教育。三是打好温泉牌,谋划康养洪湖产品。以悦兮温泉为引擎,培育温泉康养、乡村民宿等业态。四是打好田园牌,谋划水乡洪湖产品。利用环湖周边水网密布、阡陌纵横的自然条件,做优水乡度假与农事体验,让游客体验别样的水乡风情、诗画田园。五是打好莲藕牌,谋划美食洪湖产品。充分挖掘洪湖莲藕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品牌价值,建设洪湖莲藕博物馆、莲藕农文旅融合旅游区。挖掘水乡特色饮食文化,发布洪湖十佳旅游名菜、十佳旅游名小吃、十佳旅游酒店、十佳旅游民宿、十佳伴手礼等消费导引,让舌尖上的洪湖吸引游客。
抓“大平台运营”。探索“管委会+平台公司”的景区开发管理模式,建立“三统三多”(统一管理、公共服务、执法,多元投资、经营、营销)运营机制,做实旅游度假区管委会。通过高效统一的管理机构,策划高水平项目,引进投融资主体,加强洪湖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
抓“大品牌塑造”。建设洪湖文旅新媒体矩阵,加大文旅宣传推介,唱响“英雄水乡、多彩洪湖”旅游品牌。推出四季旅游产品,谋划精品旅游线路,策划“跟着赛事、音乐、节气去旅行”系列活动。加强与周边旅游目的地合作,建立跨区域旅游联盟,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旅游发展。打造旅游服务品牌,推动旅游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交通服务、旅游厕所、智慧旅游等设施升级改造,优化景区周边环境。统筹好湿地管理执法与文旅执法,增强游客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新起点,新征程,新篇章。随着湖北加快建成支点,洪湖环湖公路串珠成链,“洪湖岸边是家乡”的动人歌声越唱越响亮。这片英雄的土地,正以红色为魂、生态为基,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书写更加辉煌的时代答卷。
策划:中共洪湖市委宣传部
统筹:洪湖市文化和旅游局
撰稿:曹冲 陈静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洪湖市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