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宜昌市大步迈入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一方阵

让更多“专利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宜昌知识产权服务大厦近景。

宜昌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举办参观交流活动。

2024年10月16日,宜昌与长江中上游城市共同签署《城市跨域知识产权保护运营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2024年12月17日,“宜荆荆恩”片区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一体化保护工作交流活动在宜昌举办。

2025年3月6日,全省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现场交流活动在宜昌举办。

2025年3月14日,湖北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助力宜昌市生物和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座谈会在宜昌召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知识产权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有力的知识产权制度支撑。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湖北省知识产权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宜昌市委、市政府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建成要素完备、体系健全、运行顺畅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高标准完成各项核心指标,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贡献知识产权力量。宜昌市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大步迈入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一方阵”。

强化支点意识 搭建知识产权服务“四梁八柱”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近年来先后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并推动制定修订了《民法典》《商标法》《著作权法》《专利法》等知识产权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法规。

湖北省、宜昌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陆续出台《湖北省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聚焦支点建设持续改进提升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宜昌市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十四五”规划》《宜昌市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为知识产权服务支点建设贡献力量。宜昌市还印发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为合规高效开展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在顶层设计的有力推动下,宜昌市知识产权工作成绩斐然——

发明专利增幅大。探索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已获得登记证书6张。湖北三峡实验室70件发明专利申请经优先审查通道顺利通过实质审查。探索开展专利与技术标准融合项目。引导企业开展专利与标准协调管理,促进专利与技术标准深度融合。截至2024年12月,宜昌市有效发明专利83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1.15件,高价值发明专利总量达2729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6.95件,均位居全省第二。

品牌建设有深度。持续推进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推进39项农产品地理标志转化,加强三峡商标品牌与地理标志研究院建设,有效提升注册商标续展率。首创地理标志产品产值统计核算制度,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实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统计制度。截至2024年12月,全市有效注册商标总数达67687件;地理标志89件,居全省第二。4件地理标志产品进入中欧互认保护名录,“秭归脐橙”入选“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清单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名单。11家单位和2个区域商标品牌入选全国首批“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名单。宜红工夫茶、秭归脐橙成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代表;2024年“我喜爱的湖北品牌”大赛中斩获2金1银佳绩,6个项目纳入荆楚品牌培育工程;秭归脐橙、宜昌蜜桔两个品牌获得中部四省地理标志大赛金奖,夷陵牛雪花牛肉、枝江酒、远安香菇获银奖。

高价值培育结硕果。投入460余万元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2024年,宜昌三个项目入围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其中金奖一项、优秀奖二项;斩获首届中部六省高价值专利大赛二等奖一项、第四届湖北省高价值专利大赛一金二银一优秀奖。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一专利产业化案例入选湖北省首批十大专利产业化优秀案例。全市现有省、市级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中心25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3家、优势企业42家。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培育高价值知识产权,提升知识产权的含金量,持续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据了解,《湖北省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是湖北首部知识产权综合性地方性法规,共七章60条,全面覆盖知识产权各领域、全链条。

“我们将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持续聚焦打造知识产权发展示范高地,推动知识产权与多领域深度融合,将知识产权保护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宜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建军说。

加大人才引育 知识产权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战略人才力量“十百千万”行动方案》,充分发挥人才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的引领驱动作用,为支点建设厚植人才新优势。

近年来,宜昌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在全省率先出台《宜昌市知识产权人才引育行动方案》,加强了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宜昌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知识产权人才成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力量。

“知识产权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对专利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方向和思路;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知识产权人才促进了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此外,知识产权人才为企业海外市场拓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进行专利分析和预警,帮助企业规避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宜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德芬说。

宜昌持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通过专利代理师资格证配套奖励、知识产权师职称配套奖励及高层次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吸纳就业补贴等举措激发人才活力,为全市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截至目前,累计兑现人才奖励65.8万元,新培育专利代理师16人、中级知识产权师9人,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8人。累计认定B类、C类知识产权人才18人,知识产权专员总数达60人,专利代理师数量较政策实施前增长160%,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支撑。2024年开展知识产权培训62期,覆盖4219人次。

目前,宜昌已经建立一支初具规模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涵盖知识产权管理、运营、保护、法律服务等各个领域。这支队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推动宜昌市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对知识产权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为知识产权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支持。”宜昌市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中心主任徐汉军介绍。

作为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宜昌以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核心、“一平台四中心”为运营服务生态架构,全力打造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2022年,宜昌市知识产权局获评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先进集体。

截至目前,宜昌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累计营收1.77亿元,专利申请突破3.5万件,专利授权达1.8万件。集聚区被评为全省首批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省级社科普及基地、宜昌市科普教育基地。2家机构获省5A级、3A级专利代理机构荣誉。宜昌高新区入列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

2024年7月,宜昌获批成立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武汉代办处宜昌工作站,为全市创新主体提供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结合公开发布的宜昌市知识产权服务事项“三张清单”,共梳理涵盖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运用等七大类19项高频事项,有效破解市州级专利业务办理瓶颈,实现资源高度整合,打通知识产权服务“最后一公里”。

开展专利导航 增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能力

湖北创新资源富集,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一方阵。

2024年12月11日,在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绩效评价集中汇报中,宜昌市专利导航成效显著、专利供需对接覆盖更广、金融支持力度更大、专利产业化推进有效,获得与会专家和国家局领导高度肯定。宜昌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工作”成效明显,获省政府办公厅激励表彰。

宜昌在全市10个重点产业、30家重点企业开展专利导航,在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备案成果28个,“宜昌水利水电专利导航”入选国家专利导航优秀成果(全省唯一)。宜昌市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中心、宜昌市水利水电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共同完成的“水利水电技术专利分析和产业发展研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局第十三届知识产权优秀调查研究报告三等奖。

当前,我省正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打造“51020”现代产业集群。进一步打通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堵点,促进省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快速高效转化,有利于推动区域重点产业资源联动发展,不断增强战略支点的创新驱动力和支撑力。

宜昌持续推进“重点产业+龙头企业”专利导航工程,积极探索利用专利导航分析助力产业发展新路径,为政府决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风险防控等提供决策支撑。

2024年10月16日,湖北携手江西、湖南、重庆、云南、四川、西藏等地的相关城市、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宜昌举办“知慧通”2024湖北省专利转化供需对接(长江流域城市专场)暨长江中上游城市跨域一体化保护运营签约活动。

活动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纽带,旨在探索专利技术转化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路径共同构建跨地域知识产权合作,助推区域创新发展。长江中上游10个城市共同签署《城市跨域知识产权保护运营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华中科技大学、南昌大学等10所高校签订了《长江中上游高校高价值专利转化协同推进合作备忘录》,30家相关科研院所、服务平台、协会与服务机构联合成立了长江中上游知识产权转化合作联盟。

宜昌将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动,深化政、银、担、企联动,大力优化服务保障机制,引导金融资本与知识产权有效对接,推动高校院所和企业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促进“知产”变“资产”有机衔接,让更多“专利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据统计,通过举办长江流域城市专场、宜荆荆恩片区专利转化、质押融资入园惠企、出口企业海外专利布局等活动,专利转化签约金额5.26亿元,质押融资签约金额3.06亿元;覆盖500余家企业、高校、金融机构,收集对接需求400余条。启动宜昌市存量专利分级分类,全面摸排4.2万余件存量专利,近700家中小企业在盘活系统注册。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线上办理、知识产权证券化和知识产权保险,落地首单千万级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推进19项专利产业化项目实施,实现销售收入51.27亿元。去年宜昌市专利转让许可2905次,专利许可转让数量年均增幅21.48%。2025年初,宜昌实现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000万元,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完善部门联动 凝聚知识产权保护更强合力

随着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知识产权领域存在侵权易发多发和侵权易、维权难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行政、司法、社会保护,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多种手段,构建更为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格局。

宜昌以建设国家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试点市为抓手,创新打造“一网三链五维”保护体系,全年实现知识产权案件“双百突破”(专利侵权纠纷案件118件、商标地标案件100件),线下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总量、裁决结案量稳居全省首位,成功构建长江中上游知识产权保护新高地。

保护体系更加完善——

2024年,宜昌成功入选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城市,宜都市、远安县入选县域国家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名单。宜昌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纳入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合作会商工作要点及湖北省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列为全国人大代表建议,统筹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部门联动协作,完善全市知识产权“行政+司法+社会”一体化保护和纠纷调处机制,设立省、市两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48家,“融站入所”实现县域全覆盖。构建宜荆荆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与山西临汾、湖南常德等13个城市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建设全省首个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一张网”。

多元共治利长远——

刀刃向内自查整治,细化制定32项整改措施,2024年度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专项评议位列满意度第二名,高票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对知识产权专项工作评议。规范知识产权代理行业秩序,起草宜昌市地方标准《知识产权代理服务规范》。2024年,全市共办理专利侵权纠纷立案118件,商标地标案件100件,结案率100%。“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查处侵犯‘小龍坎’注册商标专用权案”入选全省2023年度知识产权(商标)行政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联动保护成效更优——

知识产权、司法、农业等部门推动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农产品高水平保护,对新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新认定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给予奖励,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给予利息和担保费补贴等。完善执法业务指导体系,2023年度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绩效考核排名较上年度上升28名,全省第二,地方知识产权保护绩效考核连续三年获全省优秀等次。

下一步,宜昌将完善保护工作体系,推动服务网络延伸,深化部门协同与区域联动,凝聚保护合力。加强与版权、商务、司法等部门协作,建立“快速响应+联合处置”机制,力争纠纷调解效率提升。完善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机制,推进多元化解。构建跨区域、跨部门协同保护格局,重点打击恶意侵权和跨境电商仿冒行为,深化与长江中上游城市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合作,推动跨区域案件协查、证据互认。

--> 2025-04-22 宜昌市大步迈入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一方阵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312086.html 1 让更多“专利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