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雅青 王际凯
4月5日,前一天还阴雨绵绵的沈阳放晴了。
上午8点不到,73岁的麻城老人方汉炳就带着老伴和孙女,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拜烈士父亲方金耀。
“爸爸,我今天终于见到您了!”方汉炳伸手抚摸那个金色的名字,泪眼婆娑。
这一天,他等了72年。
时隔72年与父亲“相见”
4日夜里,方汉炳辗转难眠,几乎一宿没睡着,期待着早点与父亲“相见”。
5日,方汉炳一大早就起床。在烈士陵园的烈士英名墙前,他抬起头,在密密麻麻的名字中寻找。在众多方姓烈士中,倒数第五排、右数第三位正是“方金耀”三个字——他苦苦寻找了72年、未曾见过面的烈士父亲的名字。
从麻城带来的一捧家乡土、一瓶老米酒,几块父亲爱吃的火烧粑,还有党和政府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方汉炳把这些一一摆在烈士英名墙下方,心中千言万语想要诉说,盼望父亲能感受到亲人的思念,魂归故里。
12岁的孙女姜依娜专门给太爷爷写了一封信:“我为有您这样的太爷爷而骄傲。您会成为我学习的动力,我会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也会照顾好爷爷,请您放心。”
献上一束花,再洒下一杯酒。祭拜结束,方汉炳依依不舍地望向父亲的名字。
“烈士墓碑前都很干净,一切井井有条,陵园把烈士们照顾得很好。”他说,以后的清明节,还要再来看望父亲。
离开时,方汉炳遇到许多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成群结队来为烈士扫墓。得知方汉炳千里追寻烈士父亲的故事,孩子们端端正正站好,行少先队礼,向方金耀烈士致敬。
“谢谢孩子们!”方汉炳感动落泪。
“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
5日上午9时许,方汉炳一家走进沈阳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感受父亲当年的烽火岁月。
1952年8月,方金耀应征入伍时,方汉炳才3个月大。父亲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方汉炳对父亲的印象全部来自长辈的讲述。
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只知道,方金耀是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一营二连四班机枪手,在朝鲜281.2高地战斗中牺牲。
在该烈士纪念馆的老照片中,方汉炳看到了机枪手们的模样,他们勇敢、无畏,冲锋在前。他还看到许多烈士的遗物:从战士们身体里取出的弹片、破损的瓷杯、简陋的医疗用品……无声讲述着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英勇。
抗美援朝战争中,有19万余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牺牲在朝鲜半岛土地上。
该烈士纪念馆中存有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147位各级英雄和4位军级干部、16位师级干部、230位团级干部的英雄事迹,方汉炳听着讲解员的介绍,泪水又一次模糊了眼睛。
讲解员介绍,由于战争环境,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大部分安葬在朝鲜,少部分安葬在祖国东北各地的烈士陵园。2014年起,中韩两国开始协商迁回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事宜。2014年至2024年,我国已迎回981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
在一幅烈士灵柩安葬地的照片前,方汉炳驻足良久。他伸手小心翼翼地抚摸着照片,一遍又一遍。“国家没有忘记他们!”他哽咽着说。
走出该烈士纪念馆之前,方汉炳和孙女一起写下一张留言卡片:所有的烈士先辈们,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
一位特殊的“亲人”
“听说你找到了父亲,真好!为你高兴!”与父亲“相见”后,方汉炳还遇到一位特殊的“亲人”——与方金耀同在志愿军23军的老战士邬大为。
邬大为是我国著名的军旅词作家,曾创作了《红星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
1952年,19岁的邬大为作为志愿军23军文工团团员来到前线,用文艺作品鼓舞战友。如今,92岁高龄的邬大为仍坚持开展讲解工作,在烈士陵园、学校、社区等地讲述党史军史,讲述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战斗故事,希望人们铭记历史、感恩奋进。
得知方金耀是志愿军23军73师的战士,邬大为深感亲切。“73师我知道,很能打仗,出了不少英雄。”他说。
“见到你特别高兴!”邬大为与方汉炳热切地聊着。
2023年,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之际,邬大为与老战友铁源合作创作了一首《战友啊,我接你回家》。歌词中唱道:“这里山河无恙,岁月静好。啊,战友,啊,战友,我接你回家,接你回家……”
战友回家,是邬大为最牵挂也最欣慰的事情。他告诉方汉炳,好多烈士的尸骨是不完整的,DNA比对特别不容易。他发自内心地为方汉炳找到父亲而高兴,更为方金耀烈士终于有亲人来看望而高兴。
“见到您就像见到我父亲一样,又惊喜又感动!”方汉炳说着,与邬大为热情地拥抱在一起。
山河同春,英魂不朽。
方金耀烈士回家了,相信更多烈士英魂能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