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5日

准确理解“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

阅读提要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本能力的培养、内核素养的坚守,是教育数字化进程中不可丢掉的。

教育的“三大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内在统一整体,具有高度的辩证统一性。

教育事业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关系,平衡好技术赋能与坚守传统。

□ 卓张鹏 金大卫

“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谈起教育数字化,既强调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又指出教育的基本功还得有。当前,数字化浪潮正以席卷之势改变各行各业。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面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重塑,教育事业时刻不能忘了“人”这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刻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何谓教育“最基本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一方面,有了智联网、人工智能,教育的工具和方法会发生变化,学生能力培养会有变化,这些正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启智、心灵的培养和基本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能放松的。基本功还得有。”从这一重要论述来看,教育“最基本的”至少包含以下方面: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性质的重要论断,为社会主义国家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提供了思想指南。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教育要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一,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将红色资源融入各个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其二,完善“大思政”建设体系,搭建一体化、递进式、分学段的青少年文化学习框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育道德自觉、激发爱国情感、提升精神素养。

基本能力的培养。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石,也是教育不能舍弃的根本。有人说,个体的认知结构是个体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认知系统,它推动个体的认知结构得到不断扩充与升级。认知能力是“知”,为解决问题提供逻辑框架与知识储备;解决问题能力是认知能力的应用延伸,属于“行”,强调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实践能力是前两者的综合体现,要在情境中整合知识、技能与态度,实现“知行合一”。这三种能力构成了学生需要培养的基本能力,具体表现为: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数字计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

内核素养的坚守。有一种理论认为,人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并非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物理工具或精神工具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是全民阅读和个体自我提升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当今时代,社会节奏快,科技进步让阅读的载体和技术不断创新,阅读呈现碎片化。要将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结合,让阅读成为学生汲取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守住学生的内核和素养。

为何不能丢掉“最基本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彰显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这“三大属性”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准确理解“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的前提,是要深入了解教育的“三大属性”。

教育的政治属性,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政治属性决定着教育的根本问题。回顾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最首要的特点就是政治性。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确保党的事业和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教育的人民属性,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致力于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教育的人民属性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我们党立志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要站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高度谋划教育,加强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教育的战略属性,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教育的战略属性,是由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决定的。当前,无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还是强国建设的布局落子,都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大背景下去审视思考、谋划推进,切实发挥教育的战略属性。比如,文化的繁盛,离不开阅读带来的精神滋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书香成为一种氛围,构建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学习更便捷的阅读体系,守住学生的内核和素养,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教育的“三大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内在统一整体,具有高度的辩证统一性。只有深入理解教育的“三大属性”,才能准确理解为什么“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

平衡好技术赋能与坚守传统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为“守正”注入新的活力。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教育的“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和“与时俱进”这对关系深刻揭示了教育工作的基本逻辑和内在规律。教育工作者要牢记“守正创新”这一重大原则,把握好“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关系,平衡好技术赋能与坚守传统。

彰显“三大属性”,守住教育的“根”和“魂”。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教育的“守正”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根本利益,要充分彰显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一是旗帜鲜明体现政治属性。要始终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教育的主体性、社会性、个体性功能,发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谋划和推进教育工作。二是始终如一体现人民属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稳步提升强大的民生保障力。三是立足全局体现战略属性。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广泛凝聚强大的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的创新发展。随着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智能化已成为教育数字化变革的重要引擎。要打造AI教育大模型,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首先,以智助教学。要通过开发智能学伴、实施智能辅导,推进学习空间泛在化,形成人机协同学习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研发智能助教,支撑教师备授课,激发教师创作灵感,为教师提供智能化教学支持服务。其次,以智助管。要加强教育的顶层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平台数据精准化、扁平化、可视化管理,通过建设“智慧校园”“数字大脑”等,整合教育内所有数据资源,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在线教育管理、数字化治理。再次,以智助研。教师要借助智能推荐、模拟计算、数据挖掘等手段,构建数据驱动的研究新范式,不断深化对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认识。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2025-04-05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310386.html 1 准确理解“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