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起早贪黑、风雨无阻,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载着包裹穿梭于大街小巷,服务于千家万户,这是我们对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的普遍认知。“小哥”,一个令人倍感亲切的称呼,一个常被公众点赞的职业。
近些年来,人们发现,这个群体不仅是物流网络的末梢神经,更成为群众安危的守护者。很多人都知道这些故事:杭州外卖骑手彭清林12米高桥纵身跃江救人,温州快递员罗天友救人之后悄然离开,无锡李鲲鹏凭借职业敏感识破诈骗包裹。很多人也熟悉武汉的这些名字:“最美快递员”汪勇,“火场英雄”顺丰小哥张裕,带领居民扑火的骑手朱明,用携带的自动体外除颤器开启紧急救人的张宝剑。
“小哥”们的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会与突发状况“高频相遇”。日均行驶百公里的轨迹覆盖社区角落,让他们成为城市动态的第一目击者。他们每天的工作场景,天然嵌入了社会突发事件的时间与空间坐标。这种流动中的在场性,让这个群体成了城市运行情况的“动态雷达”。
职业特性更赋予他们独特的行动优势。他们大多年轻,常年处理复杂路况培养的快速反应能力,在面对火场、溺水等险情时转化为果断的行动力。对片区地理情况烂熟于心,让他们在救援时能精准定位消防栓、近道等资源。一个个见义勇为的瞬间,展现了他们超越职业身份的精神品格。这种品格,是“事了拂衣去”的质朴侠气,是“以生命感应生命”的共情能力,是以专业素养为支撑的智慧勇气。
快递员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守护者,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的群体。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关切地说道:“我们的社会群体正在细化分化,对这些年出现的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电商从业人员等,在管理服务上要跟上,填补好这个空白。要既有管理,又有服务。”一份关切,始终如一。
“小哥”们并不只是在努力完成配送任务,更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城市的温度,他们值得被善意注视、温柔以待。我们看到,“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方便”的期待,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里显现。见义勇为的确认程序愈发顺畅,劳动报酬、合理休息、社会保险、劳动安全等权益得到政策照应,一个个驿站、“小哥食堂”因他们而建,越来越多的点单人在开门那一刻不忘表达谢意。这一切,共同构建起全社会的情感支持网络。
“小哥”们的见义勇为群像,是其职业特性与社会治理需求共振的产物,是社会激励机制与群体特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彰显了新业态从业者从“服务提供者”向“安全共建者”的角色演进,为一座城市的文明进程写下新的微观注脚,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英雄不必惊天动地,以善心护善念,一切都在烟火人间。他们的车轮碾过城市的每个清晨与深夜,也在时光里刻写下这样的答案:城市的美好,不过是无数平凡人在各自岗位上守护着彼此的平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