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3日

以经济互嵌促进感情交融

三个民族同胞在汉共创商业品牌“鄂藏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成龙

通讯员 王晓丽 边巴卓玛

“各民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标语悬挂在门店显眼处;布达拉宫、黄鹤楼、丝绸之路上的驼队等图案元素随处可见……在武汉的街头、社区、商圈,名为“鄂藏疆”的特色农产品展销店,以连锁的形式逐渐走进大家的视野,受到欢迎。

这个诞生于武汉的商业品牌,由藏族、维吾尔族、汉族的3位好朋友携手创立。经济互嵌促进感情交融,这个品牌正成为各民族群众手足相亲的“朋友圈”。

推动鄂品、疆品、藏品相互流通

今年52岁的斯朗·丹增曲培,是一位魁梧的藏族汉子。

1986年,他从雪域高原来到湖北省荆州市的沙市六中西藏班(武汉西藏中学的前身)求学,并顺利考入湖北工业大学,毕业后留在武汉创业。

从创办武汉唐古拉汉藏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到打造西藏印象文化综合体,再到创办“武汉汉藏文化交流中心”,在湖北生活近40年的斯朗·丹增曲培,一直致力于推动汉藏文化的双向交流。

在湖北生活期间,他与维吾尔族的湖北省新疆商会会长库尔班江·泰吾克力、汉族的王平娥相识,成为好友。

“大家来自天南海北,我们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合力创办一个品牌,带动各民族同胞一起致富!”去年5月,3人一拍即合,在武汉成立湖北楚鄂藏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把新疆、西藏的特产销往湖北,推动鄂品入疆入藏,并注册商标“鄂藏疆”。“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名字告诉大家,湖北、新疆和西藏的各民族同胞亲如一家。”斯朗·丹增曲培说。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往来于新疆、西藏多地,对接龙头企业、达成合作协议……“鄂藏疆”商业品牌诞生后,3人干劲十足。斯朗·丹增曲培任公司董事长,库尔班江·泰吾克力任公司副董事长,王平娥负责公司的运营业务。

公司创立之初,新疆特产在武汉市的同质化竞争严重,不少商家深陷价格战。斯朗·丹增曲培和好朋友们商量后,决定充分利用湖北、新疆、西藏三地的特色食材研发新产品,以创新破题。

“因店面装修、员工招聘等,前期已投入几百万元,此时还要追加上百万元用于研发,这让我们一度面临困境。但是我们坚信,只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王平娥说。

去年7月,“鄂藏疆”品牌完成新产品研发,一连推出青稞米浆、青稞红枣米浆、青稞香蕉代餐粥、青稞枸杞红枣姜米茶4款新品,至今已实现营收上千万元。

如今,“鄂藏疆”实现了线上、线下多平台销售布局,食堂、商圈、社区都开了门店。该企业还依托自身完备的仓储物流体系,给多家大企业提供湖北、新疆、西藏三地的供应链服务。

“公司的员工中,汉族、藏族、维吾尔族各有约三分之一。”库尔班江·泰吾克力说,“鄂藏疆”已在新疆喀什注册子公司,下一步计划在西藏山南成立子公司。今年夏天,“鄂藏疆”将开通大米、莲子米、藕汤、小龙虾等湖北特产入疆入藏销售的渠道。

“团年饭”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3月1日,正值藏历木蛇新年,位于汉口的武汉汉藏文化交流中心洋溢着节日喜庆气氛。在湖北工作生活的汉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壮族、布依族等多个民族的同胞欢聚一堂,大家身着节日盛装,表演着各自民族的特色歌舞,互道新年祝福。

每年的这个时候,请大家吃顿“团年饭”,这个习惯斯朗·丹增曲培已坚持14年。“这顿‘团年饭’的参与者起初是在湖北发展的藏族同胞,如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各民族同胞加入,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武汉汉藏文化交流中心聚焦经贸、文化、旅游、就业、教育等5个方面,打造鄂藏两地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来自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土家族、苗族等10余个民族的员工在这里工作。

“更红火的日子,还在后面。”斯朗·丹增曲培说,今年2月,“鄂藏疆”在武汉市江夏区新建了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仓储中心,位于武汉杨春湖畔的湖北西藏大厦也将在年内营业。“未来,我们希望以美食交流为媒,搭建各民族群众相亲相爱、共同致富的桥梁。”

--> 2025-04-03 以经济互嵌促进感情交融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310254.html 1 三个民族同胞在汉共创商业品牌“鄂藏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