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家园
在武陵山脉的深处,土家织女手中的梭子穿梭千年,将勤劳与智慧融入金丝银线,编织成瑰丽的西兰卡普。而今,这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织锦,在舞台艺术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光彩。湖北民族歌舞团排演的《西兰卡普》自去年上演以来,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欢迎与好评。这部洋溢着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歌舞秀,既是一场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也是一次成功的艺术融合创新实验。当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在舞台上相遇,当织锦的花纹与声光交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幅幅生动的文化图谱,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诗性重生。
《西兰卡普》以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为核心意象,构建起一个充满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空间。全剧分为六个篇章,每个篇章都以土家族山歌为载体,生动演绎了“西兰”和“卡普”两个土家族青年男女从相识、相知、相恋、诀别到重逢的爱情传奇。他们至纯、至真、至美的爱情故事如同西兰卡普织锦中的金丝银线,交互映衬,熠熠生辉,既表现了土家人勤劳、勇敢、淳朴、豁达的性格,也表达了他们热爱家乡、崇尚自然、珍爱传统的情怀。
在这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之中,编导独具匠心地植入了诸多经过转化的历史和文化元素。从西兰卡普织锦技艺,到土家先民在清江河畔、武陵山间的生活印记,再到古老的传说与自然崇拜,都借由生动的歌舞和布景徐徐展开,使得整场“秀”不乏史与诗的意味。剧中的西兰卡普已不再是物质性的织锦,而是被解码成为金丝银线的意象,然后重新进行编码,幻为青山碧水,象征着土家儿女的幸福生活。这种解码与重构的过程,正是本雅明所说的“灵光”再现——传统艺术在机械复制时代被多媒体技术激活,以新的存在方式获得了生命力。西兰卡普由物质文化遗产蜕变为舞台艺术符号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转化,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还生发出新的时代内涵。至于哭嫁、女儿会、茅古斯、拉纤、撒叶儿嗬、八宝铜铃舞等民俗在剧中的展现,也并非机械地照原样搬上舞台。譬如,“哭嫁”本是婚俗现象,植入剧情后实现了符号重构,成为礼赞爱与生命的颂歌,获得了全新意义。这些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经过艺术提炼,既保持了原生态的文化特质,又适应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继承和移植,而是对文化基因的深度理解和重新编码。
《西兰卡普》的音乐也颇有特色,以土家族的传统音乐为基础,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其中进行改编,既具民族韵味又不失现代色彩。创作者将武陵山区广为流传的“咚咚喹”音色提炼出来,处理为主题曲的主奏音色,同时也是男主人公卡普的标志性音色。这样的音乐表达,不仅让观众感受到土家音乐的独特魅力,还使得人物形象通过音乐塑形显得更加鲜明立体。将民歌《门前一口堰》转化为幕间讲述剧情的叙事性表达,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也是创作者的用心之笔。《龙船调》《六口茶》等流传甚广的民歌的巧妙融入,更是让观众倍感亲切,多有共鸣。尾声部分一曲《永远的西兰卡普》将歌舞秀推向高潮,不仅是对整场演出的总结升华,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颂扬。
在服装设计上,《西兰卡普》也给人惊艳的感觉。创作者力图将土家族的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相结合,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趣味的视觉图式。那些传统图案和款式经过改良,鲜艳绚丽、繁复精美,不仅展现了土家人的服饰文化和审美情韵,而且营造出华美的诗意氛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作为一场文旅歌舞节目,《西兰卡普》还非常注重观众的体验感。实景搭建与光影效果的巧妙结合,营造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空间。巨大的龙船、耸立的吊脚楼、变幻的光影,不仅再现了土家人的生活场景,而且构建了一个文化传承的现代场域。观众仿佛置身于土家人的生活之中,体验着从学习织造西兰卡普,到参加女儿会、跳摆手舞、举办婚礼等的全过程。当绣球从头顶滚过时,身临其境感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这样的艺术情境,自然能激发观众放飞想象,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细腻的审美享受。
《西兰卡普》的成功上演,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经验。它再一次证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不是简单的商业化利用,而是可以通过艺术创新实现文化价值的提升与增值。这种融合发展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创造了经济价值,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十多年前,张家界推出了土家族舞剧《西兰卡普》,成为当地的常演剧目,深受游客欢迎;如今,恩施歌舞秀《西兰卡普》成功上演,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素材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创新运用的无限可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非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能够不断焕发勃勃生机的活态遗产。当织锦的纹路在光影中流转,当山歌的旋律在现代音乐中回旋,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新生——这新生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