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7日

既解放生产力又保护生产力——

使生产力发展的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

武当大明峰玉殿美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摄)

阅读提要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就是保护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发展和增强发展后劲。

无论是自然(生态)生产力,还是社会生产力,都既有解放的任务,又有保护的任务,并最终归于生产力的发展。

除了研究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问题,还要研究生产力的保护问题,从而为解放、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 肖玉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建设什么样、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的问题,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引领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其中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重大论断,既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需要在学理上作出马克思主义的深入阐释。

深刻理解“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重大论断,内涵十分丰富。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类自身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又在与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没有大自然就没有人类本身,人类无法离开大自然而独立存在。伤害大自然最终必然会伤及人类自身,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造福人类社会。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都曾出现过人们为得到耕地而大规模毁灭森林,从而导致历史文明衰败乃至消失的案例。历史地看,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必然对包括生产力在内的人类文明造成破坏。

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是对立的,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生态环境作为自然资本,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就是保护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发展和增强发展后劲。而通过政策创新、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建立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绿色生态经济体系,不仅可以使绿水青山蕴含的自然价值、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而且可以促进绿色生产力发展。

从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的关系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同时生态环境是生活必需品,且没有替代品。发展经济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同样是为了满足民生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与保护改善生产力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鲜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保护生产力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历来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样的,保护生产力,也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和本质要求。

其一,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中,总是存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维护生产力发展、制约甚至破坏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因此,既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要保护生产力,两者相统一,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其二,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样,保护生产力也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制度在解放和促进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发展上都具有显著优势。

其三,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还存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因素,甚至不时发生破坏生产力及其发展的事件,解放生产力、有效保护已有生产力及其发展,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只有做到既解放生产力——通过改革创新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又保护生产力——通过完善制度体制消解破坏生产力的因素、减少和限止破坏生产力的行为,才能使生产力发展的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从而真正实现生产力的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保护生产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显著优势,但不排除现实中有的体制性政策性因素滞后于生产力发展要求,也不排除现实中一些地方因政绩观偏差而出现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违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拍脑袋”决策和“一刀切”做法。

比如,近年来,仍有个别地方奉行唯GDP论,通过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资源来发展经济,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性破坏,这种发展实际上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并且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负效应,其实质就是破坏生产力。又如,前些年有的地方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名,一律禁止农民家庭养生猪。这种做法表面上师出有名,实际上简单粗暴,不仅剥夺了农民自古有之的生猪养殖权益,也影响了生猪生产、扰乱了生猪市场,是对社会生产力的一种破坏。这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面临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艰巨任务,同时也面临保护生产力的重大任务。

在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坚定不移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毫不动摇地保护生产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生产力可分为自然(生态)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两种形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中的生产力,指的是自然(生态)生产力,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经济关系。而经典作家分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强调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指的则是社会生产力,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经济关系。无论是自然(生态)生产力,还是社会生产力,都既有解放的任务,又有保护的任务,并最终归于生产力的发展。

必须加强对保护生产力问题的科学研究

所谓保护生产力,就是既保护已有基本生产力不受到破坏,又保障生产力的发展正常有序。保护生产力命题的提出,赋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个新的重大任务,即除了研究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问题,还要研究生产力的保护问题,从而为解放、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由此拓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框架内容,深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研究,也有利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高度。

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从现实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同时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矛盾运动,处于不断调整适应之中。我们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又要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既要保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又要使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适时加以调整完善,既要不断解放生产力,又要重视保护生产力。为此,我们要直面并深入系统地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规律,分析把握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甄别厘清制度性体制性政策性因素中哪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哪些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哪些对生产力具有破坏作用,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构建一整套有利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现代制度体系和动力机制,消除制度体制梗阻,提高制度政策的耦合效应,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加适应、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入研究生产力的解放、保护与发展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要把解放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有机整体来加以研究。从理论上说,解放生产力、保护生产力都是手段,发展生产力才是目的,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同时,解放生产力侧重于调整革新制约、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而保护生产力的任务,在于一方面要避免解放生产力过程中矫枉过正,另一方面要防止并纠正破坏生产力的现象。这就要求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要有利于增强解放、保护和发展三个环节相互之间的适应性、协调性,持续提升生产力的发展效率和水平。

深入研究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护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我国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面临的突出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保护。这是因为,发展经济的效益是显性的,归属性明确,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是滞后的,且外部性特征显著,从而导致与发展经济相比,保护生态环境的动力明显不足。从理论研究角度上说,一方面要系统研究保护生态环境所涉及的责任、成本、治理、监督、考核考评、生态补偿等相关问题,并构建科学合理的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仅保护自然(生态)生产力,而且促进良好生态环境向绿色生产力转化。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政府如何更好发挥作用的问题,明确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边界,放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构建统筹协调、纵向一致、横向联合、协商合作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和公正合理、利益均衡的生态效益实现机制,重点解决跨部门、跨区域、跨空间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生态环境保护格局,促进绿色生产力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

--> 2025-03-27 既解放生产力又保护生产力——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309431.html 1 使生产力发展的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