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是城市文明的流动窗口,映射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底色。
近年来,武汉公交集团以打造人民满意公交为目标,始终坚持“公交进步,城市文明”服务理念,号召公交员工从点滴小事做起,优化服务、关爱乘客,让服务不断升级、城市更有温度。
“乘客至上、安全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已全方位融入武汉公交人的工作生活中。
一座城,因一群人而可爱动人。目前,武汉公交集团拥有7000余台公交车、万余名驾驶员,“日行一善”已成为根植于武汉公交人心中的服务理念,“礼让斑马线”等规范服务行为也成为武汉城市亮丽名片。
“礼让斑马线”绘就城市风景
车让人,让出包容;人让车,让出和谐;车让车,让出安全。
3月12日,在武汉市江汉区振兴路上演暖心一幕:在一处无信号灯的路口,一名手拄双拐、行动不便的老人准备过马路,38路公交司机金勇见状,立刻在斑马线前减速停车,主动挥手礼让,示意对方优先通行。老人走到马路中间,突然转身,向司机三鞠躬致谢。老人鞠躬致谢的行为,令金勇既意外又感动,他赶忙点头回礼,笑脸回应。
38路公交主要沿中山大道、京汉大道等主干道行驶,沿途车流、人流密集。日常营运过程中,金勇也是线路文明行车的楷模:每当距离路口或斑马线还有30米时,金勇就开始减速;在距路口20米时,他会观察是否有行人或非机动车过马路;当距路口只剩10米时,如果有行人或非机动车过马路,他会主动停车礼让,绝不从行人身前抢行,并按规定挥手示意行人先走。
驾驶员礼让斑马线,释放的善意被行人感受到后,行人有时会加快过马路的速度,让公交车也快点通过。不仅行人过马路更加安全,车辆也会降低违章率、事故率,道路更加畅通。
武汉公交集团安全部工作人员说,礼让斑马线让驾驶员的心态变得平和、放松、不争不抢,其他一系列营运服务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好。
2017年,武汉公交率先发起倡导“礼让斑马线,文明我率先”活动,全市公交线路、公交驾驶员承诺斑马线前一看、二慢(或停)、三通过,主动礼让,行人优先。
武汉公交还结合公交营运驾驶的特点,总结出“321”礼让斑马线操作规程:“3”即距路口约30米处,瞭望路口情况,开始减速;“2”即距路口约20米处,近距离观察路口情况,发现有行人或非机动车横穿道路的,车速降至20公里以下;“1”距路口10米处,再次观察确认路口情况,发现有行人或非机动车正在横穿道路的,主动礼让,车速降至10公里以下,随时做好停车让行准备,有行人通行斑马线时,停车礼让,严禁从行人身前抢行。
此后,武汉公交多措并举,通过全员教育培训、安全生产考核等办法,充分营造了“安全畅通、秩序井然”的道路交通环境,斑马线路口的交通事故比例逐年下降。
志愿服务 遍及武汉三镇
3月4日下午,武汉中山大道新华书店公交站,一个醒目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点格外引人注目。武汉公交志愿者们身穿红色马甲,面带微笑,有的在引导乘客有序排队,有的在帮助老人和行动不便的乘客上下车,还有的在为路人指路或解答公交线路换乘问题。
在武汉,公交志愿者遍布三镇,站点内,他们帮扶老幼,维护秩序,弘扬文明;站点外,他们清洁家园,关爱孤老,解难帮困,涌现出多个知名志愿者团队,持续擦亮武汉公交志愿品牌。
“红色贝雷帽”志愿服务队就是其中代表之一。2018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筹办期间,身为退役老兵的24路驾驶员李旺富心潮涌动,牵头组建起“红色贝雷帽”志愿服务队,队员均为退役军人。军运会期间,这支志愿服务队主动承接了钟家村站点的全天候志愿服务:维护乘车秩序、解答乘客问询、帮扶老弱病残孕。军运会结束后,“红色贝雷帽”志愿服务队以鹦鹉大道钟家村公交站为据点开始了长期志愿服务,每逢节假日和社会重大活动,总有头戴红色贝雷帽的身影出现在站点。志愿者们还深入社区,化身安全知识宣传员,普及乘车要点,收集民意。
几年来,“红色贝雷帽”的队员从最初20人发展到60多人,服务也更加多元化。近年樱花季,来汉赏樱游客特别多,队员们轮流到鲁磨路磨山公交站服务,不仅导乘,还会导游,让各地游客在一件件小事中感受到武汉公交乃至整个城市的温暖与热情。
近年来,“红色贝雷帽”志愿服务队被授予“全国行业优秀文化品牌”、武汉市学雷锋活动示范点、武汉市“英雄城市·先锋有我”创建活动“先锋团队”。李旺富先后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武汉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像这样的志愿服务队,武汉公交还有很多。比如,成立于2019年的五公司“星星之火”党员志愿服务队50名志愿者,每年常态化开展文明引导、清扫家园、基层治理、结对帮扶、助力中高考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人均服务时长超500小时。今年3月,这支服务队获评全国“行业优秀文化品牌”。每逢节日,六公司的“学雷锋 献爱心”“文明让座”“暖冬行动”等特色志愿活动就会准时“上线”,志愿者们身体力行传递善意,让公交成为城市文明传播的流动窗口,去年六公司被授予“湖北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据统计,武汉公交志愿服务队目前拥有志愿服务小分队60余支,注册志愿者2600余人,每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时长达3万余小时。2016年以来,服务队先后荣获省市“本禹志愿服务队”“武汉市暖冬行动优秀组织单位”“武汉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称号。
日行一善 传递城市温度
2月20日,武汉公交凤凰山场站521路站点,收到一面由北京市朝阳区寄来的锦旗,上书“拾金不昧 品德高尚”。
这面锦旗背后,有着一段暖心故事。
1月16日20时许,从北京来武汉旅游的杨女士夜游黄鹤楼后,在民主路司门口坐上了521路,下车时不慎将装有银行卡、现金以及价值七万元首饰的手袋落在了车上。当班驾驶员邱伟在运营结束后发现了手袋,并交由线路保管。仅仅不到两小时,杨女士就顺利拿回了自己的失物。
时隔一个多月后,已回到北京的杨女士特意制作了一面锦旗,并快递到521路站点,以示感激之情。
这样的善行义举,在武汉公交层出不穷。
2016年起,武汉公交集团开展“日行一善”活动,通过设置总经理特别奖,奖励公交人的凡人善举。该集团还制定《日行一善的100种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日常行为指引。
公交员工的为善之心得到极大鼓舞。9年来,武汉公交人助人为乐、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等行善之举数不胜数,月月都有新典型,每年都有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涌现,先后涌现出中国好人、全国“十大最美公交司机”李福斌,“抗疫英雄”聂三华,“熊猫大侠”孙建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典型。
2017年,交通运输部充分肯定武汉公交“日行一善”活动。武汉公交“日行一善”服务品牌还先后荣获全国第四届“十大运输服务榜样品牌”、2020年全国公交行业“时代先锋”优秀文化品牌称号,入选中国政研会2023年度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
“日行一善”悄然融入武汉公交日常营运服务全方位、全细节、全过程,推动武汉公交服务质量大幅提升,群众公交出行满意度不断提高。
武汉公交集团负责人称,“日行一善”活动的最终受益者是市民和乘客。公交人的善德言行,也会影响市民进行爱心的传递与接力,让整个城市变得越来越有爱与温暖,让10米车厢成为传递城市温度的重要窗口。
薪火相传 引领文明风尚
“我每次进站下客后,除了观察车载监控外,还习惯性看一下右侧的倒车镜,待乘客完全离开车身后,再关车门起步,这样可有效避免车门事故,也让乘客上下车更加安全。”近日,在武汉动物园公交站点,武汉公交集团刘广义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刘广义对驾驶员们说道。当日,工作室成员到711线路“传经送宝”,传授安全服务经验。
刘广义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由武汉市劳动模范、武汉市第十三届职业技能驾驶员大赛“状元”刘广义以及“公交礼让哥”梁海斌等十余名劳模先进组成。多年来,工作室成员坚持进站点、到一线,送技术、送服务,讲授“文明礼仪”“节能降耗”“规范进出站”等专题辅导课,开展跟车调研、“换位体验”等现场教学活动,毫无保留地传授安全行车、规范操作、文明服务等方面工作经验。
像这样的工作室,目前在武汉公交有10个,比如由全国劳动模范、最牛“三零司机”张兵领军的“张兵劳模创新工作室”,由“宇通杯”全国公交驾驶员节油技能大赛金奖获得者郑华根带领的“郑华根劳模创新工作室”等。
武汉公交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依托,充分发挥先进典型“把服务做到极致”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导师们悉心传授安全行车、规范操作、文明服务等“十八般武艺”,同时强化激励政策,每季度评选“三零驾驶员”,每年评选“金牌导师”“金牌驾驶员”等,促推公交员工争先创优,更好地服务市民乘客。近年来,武汉公交“敬老线”“助残线”“护学线”等优质服务线路层出不穷,“中国好人”李福斌、“垫脚司机”杨保凤等一大批“服务明星”不断涌现,“三零驾驶员”更是数不胜数。
师带徒、徒带徒,在武汉公交,资深驾驶员传帮带新员工,带出了武汉公交文明驾驶好风气,也将武汉公交人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服务精神不断延续。(龚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