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正聪 胡杨雪
“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这是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提出的明确要求。工业文化是城市记忆的基因密码,更是激活城市文旅发展的新引擎。挖掘和利用好这部分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从物质遗存到精神符号
中国拥有光辉灿烂的工业文化。从《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礼记》的“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到《考工记》中的“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工业文化不仅见证了我国工业发展的悠久历史,也生动刻画了先民对工艺技术的掌握和对工业发展的深入探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工业文化开始向更广泛的领域和更丰富的形态演变。总体而言,工业文化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一是物质载体类,包括工业产品、工业技术、工业设施等,它们是现代工业文化中最直观、最具体的表现形态。武汉汉阳铁厂旧址内,跨越百年的冶炼设备与德式厂房交相辉映,形成解读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物质密码;襄阳“三线建设”遗存的军工建筑群,构成工业美学的实体骨架。
二是制度技术类,包括工业政策、工业法规、工业管理标准、工艺流程等,它们规范着工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为工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黄石汉冶萍公司保存的《铁厂生产统计年报》,记录着近代钢铁工业的技术演进;宜昌船舶柴油机厂留存的船用动力系统设计手稿,成为研究长江航运工业化的关键物证。
三是精神价值类,包括劳模精神、工匠文化、企业品牌等。武船集团传承的“万吨精神”,塑造着现代制造业文化基因;“活力28、沙市日化”品牌记忆,承载着改革开放初期民族工业的拼搏史诗。不同形态的工业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现代工业文化的繁荣。
工业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本质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变迁史。在城市更新中,一些工业企业因未能跟上市场发展需求或其他原因而停产,但留存的工业文化却因此成为不可再生的文旅资源。德国鲁尔区对海量的工业遗产采用了“博物馆式更新”模式;英国采取了“工业旅游”模式,最成功的案例就是位于什罗普郡的铁桥峡谷。
国内不少城市也展开了积极探索,涌现出了北京798艺术区、首钢遗址公园、上海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青岛啤酒博物馆等代表性案例,推动了城市的创新发展。
工业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本质,就是通过“空间中的生产”向“空间的生产”跃迁,将物质遗存转化为文化资本,技术档案升维为集体记忆,生态创伤重构为发展动能,最终实现“物的再生产”“人的再联结”“城的再生长”的辩证统一。
以“工业文化+”赋能城市新发展
后工业时代背景下,全球制造业城市面临“去工业化”挑战。大力实施“工业文化+”,推动工业文化与创意设计、旅游消费、相关产业的融合,可以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工业文化+创意设计”,塑造城市品牌新形象。挖掘工业文化基因,通过创意设计打造城市IP符号,可以塑造城市品牌新形象。沈阳铁西推出了城市IP矩阵“老铁家族”,这一矩阵囊括了铁一代“铁锤”、铁二代“铁头”、铁三代“铁花”、铁四代“铁柱”、铁五代“铁茜”以及“铁宠”等一系列角色,通过不同代际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铁西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不仅强化了铁西区的工业文化品牌,还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中山市通过创意设计将废弃的工业区改造为文创产业园和旅游目的地,打造多维度的“工文旅”IP,开发相关的文创产品和活动,构建了完整的IP品牌体系,使当地的工业文化更加生动、更有辨识度,吸引了更多游客和投资者前来探访。
“工业文化+旅游”,培育城市消费新业态。“工业文化+旅游”催生了一种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图景——工业旅游。当前,不少城市通过规划工业特色旅游线路、打造工业文化主题公园,增强城市吸引力。比如山东青岛啤酒开创了“啤酒+文旅”新模式,游客在精酿啤酒花园不仅可以观看啤酒生产过程,也可体验“把啤酒厂搬到餐桌旁”的独特感受。浙江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立足矿山遗址,用现代科技还原古代淘金、冶金的过程,恢复“烧爆法”采矿、“灰吹法”冶炼场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采矿过程。工业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培育了消费新业态,有力推动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工业文化+产业集群”,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文化作为城市的独特资源,与产业集群的结合能够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北京首钢园在尊重工业遗存风貌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奥运元素,走出一条具有“首钢特色”的工业遗产再利用之路。冬奥会后,首钢滑雪大跳台率先向社会开放,吸引了上百万人参观。目前,首钢园已成为集商业、科技、体育、文旅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和跨界融合的都市型产业社区。
湖北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制造业重地,拥有众多保存完好、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工业遗产。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要大力实施的“七大战略”和整体提升的“七个能力”中,就包括“大力实施文化创新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文化影响力”。用具有湖北地域特色的工业文化资源激活文旅新气象,这既是对百年工业史诗的致敬,更是对加快建成支点的生动诠释。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