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恒山
阅读提要
“示范”“影响”“带动”就是担当的基本内涵。
正视自己的弱点才能开拓更大的前进空间,也才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对自身的优势也要辩证地看待,要把它置于特殊的环境中把握,还要放到更广阔的空间来审视。
管理内容完善的重点不在于“少”而在于“准”。治理方式优化的重点不在于“松”而在于“公”。政策调整的重点不在于“惠”而在于“信”。服务举措的重点不在于“多”而在于“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多次召开座谈会,深入地方调研,为各地区发展进行战略谋划和科学定位。加快建成支点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一以贯之的战略定位,是湖北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一脉相承的战略任务,是湖北必须一抓到底的战略机遇。
把握支点“强实”和“担当”的内涵
什么是支点,是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将湖北打造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内涵上要把握好两个关键词。
一是“强实”。这是就自身发展而言的。自身不强实,担负支点的重任也就无从谈起。强实,可以用三个“力”来概括:综合实力要强盛,这是对支点的基础性要求。湖北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一体形成的综合实力必须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才能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支撑作用;区域竞争力要强劲。这种强劲既体现在中部地区,也体现在全国范围内。省内各个层级也要具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强韧。应有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潜力,有足够的发展能量积蓄。
二是“担当”。这是相对于周边地区而言的。没有足够的担当,支点就会名不副实。对中部其他地区,发展起来的湖北不仅要勇于担当,也要有担当的实力。担当也有三个方面的含义:起到示范作用,为其他地区树立榜样,有许多好的经验为其他地区所学习和借鉴。例如,作为湖北龙头的武汉,被定位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应该在空间优化、品质提升、城镇协同、城乡融合和城市治理等方面创造出新经验,对其他城市发展提供示范;具备足够的影响力,周边地区有高度的认同感,也能在事实上发挥影响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作为支点,应当对周边地区起到带动作用,以求共同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就是担当的基本内涵。
抓住关键,有的放矢
湖北的支点建设之路该如何走?湖北已经谋划了清晰路径。如果从认识论和实践论上讲,我认为一是抓住关键,二是有的放矢。抓住关键,就是准确深入地把握影响支点建设的重大因素;有的放矢,就是千方百计实现对这些重大因素的优化与突破。
无论是抓住关键还是有的放矢,都是找准发展的薄弱环节。正视自己的弱点才能开拓更大的前进空间,也才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对自身的优势也要辩证地看待,要把它置于特殊的环境中把握,还要放到更广阔的空间来审视。
湖北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七,经济增速也比较快,但与广东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湖北的土地面积比广东大,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都比广东少得多,但广东的GDP已超过14万亿元,湖北只有6万亿元,仅占广东的43%。再看科技创新环境,湖北高校数量众多,科研院所也不少,但在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与一些省份还有差距。究其根本,一个重要因素是优势资源还没得到有效整合和协调运用。在科技创新方面,湖北一些高校之间的合作还不够紧密。高校资源和科技人才不能有效整合甚至相互比较竞争,自然会影响到全省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要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性,但不能笼而统之、大而化之,要深入研究问题,细致谋划策略。
措施既要有力也要有效
加快建成支点,要有扎实的举措,即所实施的措施既要有力也要有效。
一是融战略。积极争取、有效对接和扎实实施国家区域战略或重大发展战略。曾经有个说法,叫作“四流的政府跑资金、三流的政府跑项目、二流的政府跑政策、一流的政府跑战略”,可见国家战略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之所以发展得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持续得到国家战略赋能。湖北要建成支点,也要充分借势国家战略。结合国家的要求,争取为湖北量身打造相关战略;积极融入那些对自身发展有利的国家战略,举一反三,适当拓展延伸;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谋划和实施省级发展战略,使战略体现到各个领域、各个区域,并且不断实化、细化和深化。
二是兴产业。持续推动产业升级,把重要产业做优做强做大。坚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湖北应在推动传统产业优化提升的基础上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湖北在提出大力发展“光、芯、屏、端、网”的基础上,可以再扩展为“光、芯、屏、端、网、智、数”。抓住这七个字,湖北在产业发展上就能领先一步。坚持以特色发展为主干。充分发挥自己的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形成壮实坚韧的产业链条,打造优势产业发展高地。坚持以项目为支撑。把一切产业的发展都体现在具体项目和重大工程之上,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产业园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均属于综合性项目,要抓紧抓实积极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亲人才。大力集聚、有效运用好各类人才。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没有人才一切都无从谈起。要特别强调的是,引进人才、汇聚人才很重要,重用人才、用好人才更为重要。湖北人杰地灵、人才众多,如何用好这些人才,是需要深入研究、认真对待的问题。要坚决避免将人才由专家变“部下”,真正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人群的能动性、创造力全面展现。
四是强创新。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的水平。科技创新需要强大的科学家队伍和技术人才队伍。要特别重视职业教育和职业人才的培训。目前,教育部已同意设置武汉职业技术大学,这是湖北首个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大学。有了庞大的职业技术人才,就会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就会有物美质优价廉的产品。同时要切实解决科技资源总体不足而又分散运用的问题,通过强有力的协同团队和攻关机制,围绕产业提升的关键环节和产业链拓展的配套体系进行技术创新。武汉的各大高校可以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为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形成全国乃至世界的标志性科技成果作出贡献。
五是富平台。积极打造适宜的各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平台。各类平台是战略落地的支撑,也是推动产业提升和开展重大改革试验的舞台。过去,国家为实施重大战略打造了一系列重要平台,给所在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红利。湖北应结合实施国家战略和自身谋划,用好现有平台,积极打造更多的功能平台,使其成为战略支点的坚实支撑,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源地、动能区。
六是优环境。优化营商环境不能停留在“放权”和“让利”上,要找准正确的方向。管理内容完善的重点不在于“少”而在于“准”。不要一味追求“管理清单最短”,而是要实施精准管理,该管的要管好,不该管的要坚决放。治理方式优化的重点不在于“松”而在于“公”。不要在“管理最为宽松”方面较劲,管理不是越松越好,管理改善的正确思路应当是追求公平公正。政策调整的重点不在于“惠”而在于“信”。不要在“极尽优惠之举”上下功夫,一味给优惠并不是最优解,政策制定与实施关键是要讲信誉、提信心。尤其政府部门要作表率,避免拖欠经营主体账款,防止“新官不理旧账”,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透明度,为增强投资经营者的信心持续赋能。服务举措的重点不在于“多”而在于“实”。不要为“数量越多越好”的认知而比拼,要在强化措施的实际效果上下功夫。
(作者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