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世平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重访余村,见证了美丽乡村建设在余村变成了现实。20年来,“两山”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中相互作用,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穷乡僻壤到生态惠民,从贫穷落后到富裕安康,从绿色立业到全面振兴,一幅中国式现代化农村新图景正在鄂西北小山村堰河呈现。这些年,堰河村持续践行“两山”理念,如今已初步成势见效,其核心之法就是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的创新路径,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把理论自信变成实践自信,用实践自信诠释理论自信。
生态资源是本底
守住绿水青山,就守住了发展潜力
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GDP。实践证明,哪里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合理开发和经营,哪里就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守住了多少绿水青山,就守住了多大的发展潜力。要结合本地特征和实际情况,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积极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发展形式,在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分类实施中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和地区经济绿色发展,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堰河村30多年如一日,坚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先后发展茶园1200多亩、栽植欧杨等速生林3万株,同时栽种杜仲、杉树、板栗等多种经济作物,2.1万亩山场全部披上绿装,森林覆盖率达81%以上,生态产业成为村民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山水变风景、资源变资本、产品变商品、农民变股民”的绿色发展之路。
多元发展拓空间
唱好绿意浓与产业旺的双重奏
乡村在发展过程中要践行“两山”理念,必须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点,坚持多元发展。要将生态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有机融合,深度挖掘生态资源的潜在价值,拓展生态产品的价值空间。
堰河村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践行多元发展理念,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贯穿工作始终。上世纪90年代初,为改变村集体经济落后面貌,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发动群众架桥、修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21世纪初,率先抢抓新农村建设机遇,成立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从种植茶叶、垃圾分类发展到农家乐、农产品深加工和销售;后把握乡村振兴机遇,发展乡村旅游和培训经济,形成了全产业链条发展模式,走上了“三产融合”之路。曾经种下的“常青树”,现在变成了“摇钱树”。2024年,全年游客接待量60多万人次,其中接待培训10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
联动发展增后劲
先富带后富,强村带弱村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坚持联动发展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策略。不同村庄之间资源禀赋存异、产业基础有别、发展条件不同,应坚持村与村之间联动发展,为先富带后富、强村带弱村提供便利条件,推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堰河村始终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联动发展,促进村民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享成果。同时,与周边村庄共同打造旅游线路,整合旅游资源,实现了客源互送、优势互补。注册成立堰河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探索了“统分结合”的合作经营机制。“统”,就是依托合作社实行“四统一”:统一领导、统一培训、统一标准、统一品牌。“分”,就是在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基础上,尊重村民自主经营权。合作社先后3次对部分农户进行增股,对困难农户实行无偿配股,2024年,全村农户100%加入到合作社,合作社纯收入320万元,分红比率达55%。
久久为功是关键
不怕慢,就怕站,积小胜为大胜
“两山”理念讲的是“生态之山”与“经济之山”,在推动“两山”转化的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与久久为功相统一,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径、新办法。
很多工作,看似慢,实则快且稳。其中的法门,就是不急功近利,但求厚积薄发。30多年来,堰河村坚持不怕慢,就怕站,积小胜为大胜,从整治环境到建设美丽乡村,从改善交通条件到发展旅游产业,党员干部始终攻坚破难敢担当,苦干实干抓落实。自2003年起,从垃圾分类入手,从房前屋后管起,久久为功、一抓到底,逐步改变了群众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全村十几年坚持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在改善环境卫生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和观光农业的良性发展。
党建引领是根本
把“坚强堡垒”筑在基层一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坚持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守护“环境美”,让党旗高高飘扬,让党支部成为坚强堡垒,让党员干部以昂扬姿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堰河村创新推出“三三制”管理机制,即建立村党委、村委会、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合作社理事长由一人担任,“两委”班子成员兼任合作社理事。建立村党委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机制,村党委实施决策的组织权,保证要事必议;村民代表大会实施决策的表决权,保证议而能决;村委会实施决策的执行权,保证决而能行。实行支部联产业、干部联项目、党员联农户“三联共建”,形成了聚民心、集民智、汇民力、抓发展的合力。
谷城县通过典型引路,总结推广堰河村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持续开展“富民强村”标兵竞赛,选树一批“闵洪艳式”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育一批“堰河式”乡村振兴示范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县乡村全面振兴,为推进强县工程、打通生态价值转化“堵点”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者系谷城县委书记、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