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1日

海拔1300米,这里的农田抢着种

——兴山县和平村综合收入过亿元探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仁玺 通讯员 乔长姣 杨雪

3月10日,兴山县榛子乡和平村春寒未褪,垄成一行一行的农田顺着群山绵延,偶见田间忙碌的身影与远处的青山相映成趣。

“蔬菜3500多万元,烟叶3000万元,民宿、餐饮500多万元,粮畜700万元,务工3000多万元……”和平村党支部村书记习兵算起了一笔账,2024年,这个仅601户1830人的村庄,老百姓的综合收入超过亿元,成为实打实的“亿元村”,这究竟是怎样实现的?

高山菜地竞价抢

在和平村七组见到罗华东时,他正和父母一起在地里育苗。

“去年50亩主要是种辣椒,以芜胡椒和小皱皮为主,收入有50万元。”罗华东喜笑颜开地说。

榛子乡素有兴山“小青藏”之称。这里四面环山,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蔬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万亩以上,青椒种植面积达1.8万亩,是全省闻名的“高山蔬菜之乡”。2024年,和平村蔬菜种植面积超过3500亩。

2022年,大学毕业刚一年多的罗华东回到家乡。父母扩大了蔬菜种植规模。“去年请工花了3万多元,我有空就搭把手,目前父母身体也还行。”罗华东透露。

今年45岁的刘绍林,因种植技术好,去年30多亩西红柿收入就有60多万元。

“在和平村,根本不存在土地闲置和抛荒的现象。”习兵说,村里种地的收益高,再多的地都不够种,有些因村民身体原因流转出去的地,大家都争抢着要,“竞价高的达到每亩1500元”。

“不仅村里的地被高价竞抢,大家还搞起了‘飞地农业’。”习兵满脸自豪。

村民敖长华就在十堰租了100多亩地种甜玉米,套种药材白附子。村里还涌现了一批“飞地农民”,如张朝荣、曹瑞等人,在家里的辣椒收获后又跑去海南错季种植,主打季节差。

“全村没有一户大门关着,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家种地,还能就近打工,和外出务工相比,在家收入更高,还能照顾家人。”习兵说。

地里长出黄金叶

下午两点,村民路培顺已经在自家三联体烤房里忙碌起来了,十多台种烟机械整齐地摆放着。“趁今天不忙,把机械保养一下。”路培顺是村里的烟叶种植大户,去年租种了80亩烟叶,收入40多万元。

“要论种烟叶技术,和平村村民都很自信。”习兵笑着介绍,当地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种烟叶,目前全村112户种植烟叶4700亩,去年总收入2443万元,创税500万元。

得益于大片平坦农田的优势,和平村种植烟叶的机械化程度非常高。起垄、覆膜、开沟、除草等环节都有专门机械。现在还有无人机“空中诊疗”,机器过后,杂草没了,土壤还更松软。

“烟叶种植,先后经历了三次变革。”和平村烟叶收购站站长王明介绍,不仅种烟技术不断革新,烤房也从最初的土炕房,升级为单联体烤房,再到现代化的生物质颗粒多联体烤房,既解放了人力,烟叶烘烤质量也大幅提升,村民收益更高。

“家家户户都有烤坝,一个烤坝能烘烤25亩地的烟叶,不少还是双联体或者三联体,但仍然不够用,忙的时候还得到村里集中烤坝。”习兵说。

绿水青山也变现

“整个春节都很忙,现在来玩的游客也不少。”下午三点,在清雅轩农家乐,老板娘游朝喜仍在厨房炒菜。

榛子乡平均海拔1300米,拥有4万亩高山平原,夏季日均气温22℃,是绝佳的避暑胜地。近年来,榛子乡保护原汁原味的田园风情,发展集避暑、康养、游乐、滑雪于一体的农旅融合产业,地处核心区域的和平村也得此便利,农家乐和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清雅轩农家乐距离昭君原野滑雪场仅2公里。2021年,蒋忠芳和妻子游朝喜将自家新建的三层小楼改造成农家乐,主打腊蹄子、腊排骨、土鸡等高山特色土菜,去年农家乐收入超过20万元。

“我们这儿的回头客特别多。”蒋忠芳笑着说。今年,夫妇俩计划更新菜品,装修庭院,种上绣球花,安装氛围灯,让夏日来避暑的客人有更惬意的体验。

“全村有25家农家乐,生意都很好,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如今,每到夏天,榛子乡就成了“候鸟”流连驻足的避暑地,很多来自武汉等地的游客一住就是小半年。曾经农闲的冬季,也因滑雪经济的兴起而变得再度繁忙。

“我们村,最贵的就是地,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习兵笑着感慨,在和平村,村民们越来越爱“农民”这个身份。

--> 2025-03-21 ——兴山县和平村综合收入过亿元探寻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308609.html 1 海拔1300米,这里的农田抢着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