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透的玻璃瓶在运输机中自动流转,流水线上机械臂精准舞动……3月17日,走进位于大冶市大冶大道的湖北劲华玻璃有限公司,偌大的生产车间内,只有几名工人穿梭于设备之间。
劲华玻璃综合办主任叶新红介绍,公司自2019年开始自动化改造。2020年,与湖北理工学院合作,成立企业研发中心。
去年,该公司对生产设备进一步优化升级。升级后的影像检测机,玻璃瓶依次进入机器内部,随着闪光灯亮起,每个玻璃瓶便拥有专属“证件照”。在机器内部8个800万像素的工业相机的注视下,即使是0.5毫米的瑕疵都无所遁形。
肖金梅是劲华玻璃烤花工序的班长,是伴随该公司一路成长的老员工。“过去玻璃瓶完成前端的贴花、丝印等工序后,要人工运输到后端进行检测、码垛。”肖金梅说,两端30米的距离,每天需要拖着近800斤重的玻璃制品,来回运输60余趟。
智能化升级后,肖金梅体验了生产线上体力活越来越少的过程。“现在靠推瓶机就可以完成各个生产环节的运输工作。过去传统的检测工序,也从用肉眼观测变成现在利用机器拍照检测。经过培训之后,大家现在的工作主要就是操作自动化设备以及负责设备的维护。”
在深加工车间部长陈秋月眼中,过去,主要依靠人工记录和报告生产数据,难免出错。同时,内部存在着很多数据和信息的“孤岛”。如今,公司打造了数字化制造管理运营平台,可实时看到产品编号、产量、合格率等信息。
设备部长陈威介绍,目前公司所有生产线都运用了智能设备制造,尤其是在电窑炉生产过程中,实现了从配料到成型的全过程自动化。
(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大冶频道 作者 乔绮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