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9日

“投资于人”的本质是对发展价值取向的校准

□ 张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投资于人”成为广受关注的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当前,我国经济正经历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转变,传统依赖物质资本驱动的增长模式面临边际效益递减的挑战,而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新发展引擎逐渐显现。这种转向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又契合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人力资本要素的当代阐释,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从“物的积累”到“人的发展”

有经济学家提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永动机”。不同于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人力资本具有“累积效应”和“外溢效应”——教育、健康与技能的提升,不仅能增强个体的竞争力,还能通过技术创新和知识扩散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这一论断揭示了生产力发展方式的历史演进规律。当前我国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转化: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2年的9.9年增至2023年的11.0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这构成了“投资于人”的现实基础。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中不乏90后、00后的身影,这些新生代知识群体正在改写生产函数。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将资本、土地、技术视为核心要素,形成了以物质资本积累为主导的发展范式。我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历程,正是这种“物本逻辑”的生动实践:高速公路网络总里程稳居世界第一,5G基站数量占全球60%以上,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万公里……这些成就奠定了大国崛起的物质基础。把资金资源投向基础设施等实物资产,可以夯实发展的物质基础,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投资于人”则能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两者相结合,可以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更好地促进高质量发展。

“投资于人”并非否定“投资于物”,而是通过二者的动态平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物质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构成经济发展的双重维度。前者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提升生产的物质条件,后者通过教育、健康、技能培训优化生产要素质量。二者具有辩证统一性:物质资本为人力资本积累提供载体,人力资本为物质资本效能释放创造前提。历史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单纯依靠物质资本投入将面临边际报酬递减的刚性约束,此时人力资本投资的乘数效应开始显现。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居于全球前列,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突破11年,这些量变积累正在催生发展动能的结构性质变。

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

“投资于人”本质上是对发展价值取向的校准。古典经济学将人视为生产要素的理论预设,容易导致发展目标的工具化倾向。阿马蒂亚·森的能力理论强调,发展的本质在于扩展人的实质自由,使个体获得选择有价值生活的能力。这种理论转向要求发展政策突破传统GDP导向,建立包含教育质量、健康水平、技能结构等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纵观政府工作报告,既有为养老、医疗、教育真金白银“多花钱”的举措,比如居民医保和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尝试推行学前教育免费;也有立足长远提出的统筹部署安排,比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强消费激励等。“投资于人”,瞄准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加大投入力度,提升使用绩效,经济社会发展才更有意义。

在实践层面,需要平衡短期效率与长期公平的关系。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投入具有周期长、外溢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政策设计必须突破部门利益藩篱,建立跨周期调节机制。人力资本投资既要着眼产业升级的技术需求,更要注重普惠性公共服务供给。通过建立基础教育公平化、职业教育精准化、继续教育终身化的三维体系,既提升劳动生产率,又促进社会流动机会公平。

警惕三种认识误区

制度创新要聚焦三个维度:建立人力资本核算体系,将教育、健康等无形资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政策工具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强化法治保障,以新职业教育法实施为契机,构建终身技能发展法律体系。北欧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人力资本投资强度达到GDP的7%时,就能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持续动力。

推进“投资于人”需防范认识偏差。一要避免将人力资本投资简化为财政投入,忽视制度创新和组织变革的深层次作用。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证明,单纯资金投入若缺乏制度配套,难以形成持续发展动能。二要防止重技术技能轻人文素养的功利化倾向,警惕陷入“人力工厂”的异化陷阱。三要克服短期绩效导向,建立符合人力资本积累规律的政策评估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力资本红利释放的关键窗口期,需要以系统思维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协同改革。通过构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动态平衡机制,完善民生导向的政策工具箱,我国完全有能力将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的价值创造空间。这不仅是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彰显。

(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

--> 2025-03-19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308393.html 1 “投资于人”的本质是对发展价值取向的校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