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有不少特殊的小店。
从外表看,它们和普通的奶茶店、咖啡店、烘焙店、洗车店别无二样。走进体验,提供服务的,几乎都是听障人士。
这样的小店,进店没有“欢迎光临”的问候,离店时也不会有人说“欢迎下次光临”,但顾客却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很暖,下次还会再来。
无声的背后,有许多“有声”的支持。支持听障者跨过障碍的,有社会的帮助和人间的善意温暖。有的小店,是爱心人士全额捐助开办;有的小店,顾客自学手语点单,鼓励听障咖啡师走到“台前”;有的小店,给予听障员工稳定的收入与医疗保障,帮助她即将拥有一套人工耳蜗……
城市的温度,承载在街边每一个角落的小店之中。它们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
本期武汉观察,走近这些“无声”小店,感受残障人士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体会大武汉温暖包容的城市气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洁
3月17日上午10点,武汉市江岸区黄孝河路,星巴克漫悦花园店飘出阵阵咖啡香。推开门,没有此起彼伏的点单声,取而代之的是手语的无声交流,屏幕上的文字对话,以及咖啡机蒸汽喷出的轻柔“嘶嘶”声。
这是华中地区首家星巴克手语门店,门店有6名员工,其中3名是听障人士。这个“无声”团队,用一杯杯咖啡和一次次跨越声音界限的互动,传递着江城动人的温情故事。
顾客自学手语点单
鼓励听障咖啡师走到“台前”
点单台前,一位顾客轻声说:“大杯拿铁,热的。”语音识别系统将这句话转为文字,同步显示在屏幕上。核对好后,顾客比了个“OK”的手势。听障咖啡师龚婷微微点头,手指快速点击确认键,转身熟练地操作起咖啡机。一旁的手写板和编号菜单,则为不熟悉手语的顾客提供更多选择。
取过咖啡液,龚婷熟练地将牛奶注入咖啡杯,奶泡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不一会儿,一片栩栩如生的枫叶浮在咖啡液面上。听到叫号声,顾客并未急着取餐,而是双手伸出拇指,向前弯曲两下,用手语对龚婷表示感谢。龚婷微笑着,双手轻微地向左右两侧摆动,回答“不客气”。
龚婷当咖啡师已有6年了。头几年,她习惯低头避开大家的视线,埋头只顾工作。“我害怕与别人沟通不好。”龚婷用手语“说”。
去年,星巴克漫悦花园店开业,龚婷被调入该店。“这是一家手语店,专门为听障小伙伴设立的,你可以试试走到吧台前。”店长郭晨茜为了和店内听障咖啡师无缝交流,专门学了手语。
“第一次独立点单时,顾客问会员券过期了,还能不能用。这是一种复杂的情况,当时我没办法表达清楚,怕顾客急,只能躲在后面,让健听伙伴来沟通。”龚婷回忆“说”。
健听伙伴迅速介入,解释了会员券以及龚婷的情况。顾客却笑着摆摆手:“没事没事,我不急,你做得很好。”看着顾客的手势和伙伴的翻译,龚婷才算放了心。
之后,那位顾客自学了简单的手语,每次都用手语点单。一次次的温暖,让龚婷备受鼓励。如今,她已能独自处理复杂订单,目前正努力为“黑围裙咖啡大师”(较高等级的咖啡师)考试做准备。爱情也有收获,遇到了同为听障咖啡师的恋人。
自闭女孩主动微笑
无声咖啡香温暖更多听障人士
与龚婷并肩作战的,还有门店首位通过认证的“黑围裙咖啡大师”陈媛媛,也是一名听障咖啡师。为通过“黑围裙咖啡大师”考核,她把培训视频逐帧暂停,将语音转成文字自学,甚至用味觉反复比对不同咖啡豆的风味差异。“我想证明,听不见不代表做不到。”陈媛媛“说”。
不只听障咖啡师,手语门店的温情,悄然改变着许多人的轨迹。去年7月,市民陈女士带着19岁的听障堂妹走进这里。女孩因幼年失聪常年自闭,却在看见龚婷利落地打手语、与顾客谈笑的模样后,眼睛亮了起来。如今,女孩每月都来参加“咖啡教室”,从低头不语到主动挥手微笑。“这里让她相信,人生可以有更多可能。”陈女士感慨。
刘先生的故事更令人动容。年幼失去父母的他独自在武汉打工,孤独感如影随形。偶然刷到手语门店的视频后,他辗转1个多小时地铁前来。陈媛媛用手语与他聊家乡襄阳、谈咖啡风味,临走时还送上一块手写祝福蛋糕。“这里像第二个家,没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此后,他成了门店活动的“铁粉”,还常自制小点心与伙伴分享。
操作台旁,一块手写牌静静地立着:希望听障伙伴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美好的未来。
“我们想让大家知道,听障不是缺陷,而是另一种表达方式。”郭晨茜望向忙碌的伙伴。
此刻,咖啡机蒸腾的香气,静静地蔓延整个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