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4日

湖北国土绿化在创新中前行,在实干中突破——

厚植绿色根基 赋能支点建设

“湿地花城”成为武汉亮丽的城市名片。

十堰市在茅箭区东城开发区胡家村举行义务植树活动。

荆州市在荆江岸边举行义务植树活动。

巴东县绿化长江沿岸。

宜昌市长江西陵峡两岸全面复绿。 (宋世平 摄)

春风拂新绿,植树正当时。

3月13日,湖北省“四大家”领导率先垂范,与干部群众一起在武汉市青山江滩参加植树活动,激发全省各界参与全民义务植树的积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义务植树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国绿化委员会部署要求,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荆楚大地生机勃勃,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绿色动能。

义务植树入人心

2月13日,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第47个植树节,湖北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切实做好2025年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的通知》,加强组织发动,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创新尽责形式,推动我省全民义务植树工作高质量发展。全省各地充分利用省级“互联网+义务植树”平台,发布各类义务植树尽责活动1422个。

初春时节,行走荆楚大地,到处可见群众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的繁忙景象。

3月12日,在武汉春季全民义务植树点之一的竹叶海公园梅花坡,民警、医护、师生、志愿者团体、武汉市“最美家庭”和“花园家庭”等各行各业代表200多人,共同参与梅林的种植和养护,为梅花坡再添芬芳。今春,武汉市推出义务植树尽责点43个,涵盖15个城区(功能区),市民踊跃参与,为美丽武汉增绿添彩。

2月28日,十堰市义务植树活动在茅箭区东城开发区胡家村杨皮沟举行,活动主题为“绿色十堰·幸福家园”。2600余名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栽下6800多棵银杏树,共同为多彩十堰增绿。

2月底,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在梭墩村奈美大道朱家冲植树点举行2025年春季义务植树活动,来自30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360余人栽植女贞树1100余株,进一步推进了“中国农谷核心区”绿色之谷建设。

义务植树,是每一位适龄公民应尽的责任。省绿化委员会开通“互联网+义务植树”省级网络平台,创新义务植树机制,推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基地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适龄公民通过八种形式履行义务植树责任,建设美丽家园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2024年,38家省直机关积极开展“建功先行区、共植青年林”“爱我千湖、绿满荆楚”等义务植树活动,全省共组织义务植树活动1264场次。

科学扩绿补短板

我省坚持适地适树、适时适法,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

大力实施重点造林工程。2024年,我省服务流域综合治理,积极谋划实施国家“双重”和国土绿化示范等重点造林工程,严格全过程管理,推进造林落地上图,高质量完成工程造林241.2万亩;成功争取清江流域、三峡库首区“双重”工程和十堰、神农架示范项目,获得中央投资16.2亿元,以项目大突破推动绿化大提升。

襄阳市以中央财政国土绿化示范项目为抓手,科学划定洲滩固土增绿、堤岸绿色屏障、富民产业融合和人居环境提升四大板块,加快建设汉江生态廊道,努力打造科学绿化、“两山”转化示范。

宜昌市三峡库首区西陵峡段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清江流域中下游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石漠化治理等两个“双重”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实施。各项目县同向发力、系统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因林施策,打好“造、封、修”营造林组合拳,全面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和水平。

十堰市把修复丹江口水源区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谋划、实施“双重”项目、国土绿化示范项目等重大生态修复项目,“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344万亩,环丹江库区、沿重要江河生态景观屏障初步形成,生态承载力有效增强。

积极推进荒山绿化攻坚。省林业局持续实施国土绿化质量提升行动,组织黄冈、咸宁等荒山重点市县,聚焦主要通道、大江大河沿线等重点区域,积极开展荒山绿化攻坚,探索推广困难地造林先进技术,2024年完成灭荒造林20.26万亩,加快补齐绿化短板。

罗田县坚持“扩绿量、提绿质”并举,取得显著成效。该县以实施大别山区浠水巴水上游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项目为契机,打造了“罗九、罗胜和318国道”三条通道和“巴河、新昌河、义水河和五桂河”4条河流多层次、多色彩的高质量森林,助推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

2024年,我省共完成营造林331.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88.8万亩、封山育林98.1万亩、退化林修复144.6万亩,进一步厚植了绿色底色。央视新闻联播点赞湖北国土绿化“力度大、进度快”。

全面兴绿惠民生

我省注重统筹兼顾,不断提升绿化质量和效益,拓展“两山”转化实现路径。

发展木本粮油建“粮库”。林业部门树立大粮食观,以油茶为主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扎实推进油茶产业扩面提质增效行动。2024年,我省完成油茶新造和改造46.8万亩,全省油茶种植面积超过500万亩,进一步巩固全国油茶主产区地位。

随县着力打造“随州油茶”区域公用品牌,创优油茶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30万亩,油茶产业总产值超7.2亿元。

发展林下经济建“钱库”。我省结合国土绿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合经营,广泛推广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林蜂等高效种养模式,加强森林景观利用,全省林下经济产值524.3亿元,从业人员208万余人,“树林子”成了老百姓的“钱袋子”。

十堰市林下经济经营总面积突破750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87亿元,林下经济从业人员69.1万人,人均来自林下经济的收入约1.8万元。

鹤峰县利用82万亩野生箬叶资源,培育发展箬叶新兴产业。目前,全县现有大小箬叶收购、生产厂家100余家,年收购保鲜箬叶1000多万把,速冻箬叶2亿片,干箬叶10000吨左右,年产值3亿元左右。全县有3万多人从中受益,每年为农民增收2亿余元。

发展林业碳汇建“碳库”。省林业局出台《湖北省林业固碳增汇工作方案》,指导10个县市积极开发林业碳汇项目,五峰造林碳汇项目入选全国自愿碳市场重启首批公示名单;指导宜昌市、恩施市开展林业碳票试点,应用于生态司法、生态旅游等消纳场景,推动林业碳汇“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

严格护绿筑基础

我省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全周期强化林草资源保护,切实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林业部门坚持依法保护,持续强化林地、森林、野生动植物等保护管理,探索林地分区管控,持续开展林业执法工作,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全省涉林违法案件总量持续下降,新造林、天然林和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麋鹿、金丝猴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数量持续增长。

近年来,宜昌市构建“林长+生态司法”、税管协作、执法协作的立体化协作机制,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有力高效。

神农架林区坚持保护优先、多措并举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不断增加,发现动植物新种13种、新记录种378种。神农架金丝猴野外种群数量从1985年的3个增至11个,数量从398只增至1618只。

加强森林火灾防控。我省加快建设森林防火阻隔系统,高标准建成防火应急道路4409公里、林火阻隔带45.5万亩,国有林区林火阻隔系统密度从3.04米/公顷提升至4.74米/公顷;持续开展森林防火“十大行动”,强化森林火灾隐患排查和整治,面对长期干旱极端天气实现了较大以上森林火灾“零发生”、人员“零伤亡”。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全省各级林业部门深入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圆满完成疫木清理年度任务;开展“护松2024”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查处违规采伐、运输、利用疫木及其制品行为,聚焦重点地区开展疫病松林更新改造,成功拔除疫区4个、疫点30个,五年攻坚行动任务有望提前完成。

策划:湖北省林业局

撰文:张镝 刘宽舒 杨光明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湖北省林业局提供

--> 2025-03-14 湖北国土绿化在创新中前行,在实干中突破——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307966.html 1 厚植绿色根基 赋能支点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