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畅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前不久刚发布。“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首次提出。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农业要强起来,需要尽快从粗放经营转变到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上来。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与新型生产关系相适应,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力。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利用农业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手段,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它表现为以高素质农业人才为驱动,以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多要素深度融合为特色,以农业领域界限的拓展与产业链条的延伸为结构特点,以及数智化与绿色化转型的显著形态。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实践,也是农业领域内形成并推动的先进生产力形态。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新型生产关系的支撑和保障。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革新与农业生产模式的深刻转变,农业生产关系也需适时调整与优化,以适应这一变革。新型生产关系的孕育与成型,能够有力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产品品质。比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与农业生产效能;加强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
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可以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新型生产关系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新型生产关系还能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宽农业产业链条与增值空间,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机遇。比如,做好“农业+”文章,推动农业与研学、文化、旅游和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与农民收入;推进农业全产业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能够形成多元化、高效化的农业新业态,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相适应的重要路径。通过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有序引导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还能通过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针对碎片化、低效利用的土地,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土地质量和生产能力。同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打造高产稳产农田,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是确保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和谐共生的关键策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并优化成果转化机制,能够加速农业科技创新进程,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与应用。同时,注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扩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服务效能,通过组织培训班、实地指导等多种形式,增强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认知与接纳能力,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
深化农业产业体系改革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相匹配的重要举措。通过促进农业与加工、物流、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能够拓宽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增值空间,催生多元化、高效化的农业新业态。打造农业特色供应链,重构现代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链各环节的整合与优化,提升整体协同力与竞争力。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强品牌建设,能够有效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与机遇。
加强农村人才体制改革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相适应的重要保障。通过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障碍,引导人才投身到广袤的乡村大地中,是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行之举。因此,应着眼于大人才观,针对乡村各类人才的需求,以强化政策引才为基础,健全培育体系为重点,完善用人激励为驱动,优化人才生态为保障,打好乡村人才引育用留的基础。通过强化新农科建设,优化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下乡,可以加快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农业劳动者,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全球化与科技进步的双重要求下,农业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人口增长、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剧,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发展与新型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代表着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全面升级和转型,有利于推动农业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迈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