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多属资源型经济。要实现倍增和跨越,须借助科技和管理之手,提升产业质效,融入区域经济分工。
阳新县在全省县域经济中不断赶超。其背后是阳新强县工程的成功实践和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的积极探索。
工业强县,提升县域发展能级。持续实施工业千亿强县行动,锚定“百强县”的阳新路径,将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阳新承接大量来自武汉都市圈的产业,如远大医药、娲石水泥、华新水泥等,极大抬升了经济底盘。通过招引返乡创业,培育电子信息、鞋服类企业,既有“一轮明月”,又有“满天繁星”,丰富了产业层次,形成产业生态。
科技赋能,提升县域创新能级。主动融入全省创新协作区,借力武汉科教优势,促进平台共建、人才共育、产业共联。通过创新驱动,阳新逐步摆脱了“要素依赖”发展老路,转向依靠科技创新和企业管理要效益。这些年,阳新涌现出一批国家及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及省绿色工厂等,产业向新逐“链”,稳韧前行。
城乡融合,提升县域发展质效。县域经济发展,须有人力资源和消费市场的支撑,阳新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系列公共服务设施在加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力资本等要素资源配置趋于完备,都极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人口向县城集中,形成较大的消费市场。阳新城市新区的建设,汇聚了医疗、教育资源,引流人才,形成良性循环,这也是阳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
(作者系湖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湖北省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聂亚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