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7日

两百多种珍稀鸟类落脚 库区旅游收入近两千万元

漳河水库周边村民端稳“生态饭碗”

漳河水库风景宜人,连续14年保持Ⅰ类水质。(湖北日报通讯员 董玉清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诗秋

通讯员 李慧敏 叶玉兵

去年冬天以来,荆门漳河水库“接待”216只中华秋沙鸭越冬,较前年数量有所增加;桃花水母也连续多年现身。

这两种对水环境要求极高的生物“落脚”,是对漳河水质最好的检验。数据显示,漳河水库连续14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

近年来,荆门市通过“护水领薪”等机制,让漳河水库周边32个村庄的4300余户村民端稳“生态饭碗”。2024年,库区旅游收入达1929.17万元,是生态补偿资金的3倍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200种珍禽“认证”水质

“快看,出现了!”2月27日,随着爱鸟人士的轻呼,数只中华秋沙鸭在漳河水库上游小青岛水域舒展羽翼。荆门市爱鸟文化研究会会长董玉清屏息按下快门,捕捉到这群候鸟的灵动瞬间。“它们是这里的‘常客’,说明我们的水质经得起检验。”这位坚守生态鸟类摄影30年的观察者,用近10万张照片记录着漳河生态变迁。

“中华秋沙鸭是生态环境的风向标,哪里环境好,它就在哪里栖息安家。”董玉清介绍,中华秋沙鸭每年深秋时从北方集群南迁到长江流域避寒越冬,次年4月再迁徙到东北繁殖育雏。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中华秋沙鸭的全球种群数量不到5000只。

2018年秋天,荆门市爱鸟文化研究会在漳河水库进行越冬候鸟调查时,首次发现并拍摄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数量达200只左右。

在董玉清的镜头里,不仅有中华秋沙鸭的倩影,还珍藏着邂逅桃花水母的惊喜时刻。“在地球上已存活5亿年的桃花水母对水质极其敏感,它的持续现身就是最好的水质检测报告。”董玉清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他拍摄的作品。2022年夏季的一天,他和同事例行巡库,天气晴朗,微风习习,几乎没有风浪,水面上突然出现一群白色斑点,形如小雨伞,一张一缩。董玉清至今记忆犹新,“桃花水母喜欢‘捉迷藏’,有时候看到了,眨眼工夫就会消失。”

近年来,他在漳河水库先后拍摄到鸳鸯、游隼、罗纹鸭、花脸鸭、黑蓝喉蜂虎、红嘴相思鸟等200多种珍稀鸟类。

4300户村民争当“护水股东”

漳河水库位于荆门、襄阳、宜昌三市交界处,系拦截漳河及其支流淯溪河而成,水域面积105.2平方公里,总库容21.13亿立方米,是湖北省管辖的最大水库之一、荆门市重要饮用水源地,一度因矿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水库养殖污染等问题面临生态危机。

2010年起,荆门市加强综合治理:全域关停12家煤矿,7家工业企业和57处畜禽养殖场,拆除水库周边14处非法船舶码头,出台了襄阳、宜昌、荆门、荆州四地协同的《荆门市沮漳河流域保护条例》等上十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选聘60名民间河湖长。经过多年攻坚,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

集中力量保护漳河,但部分产业的叫停一度也减少了库区人民的收入来源,如何增强大家爱水护水的积极性?

2021年,荆门市创新出台漳河水库生态补偿机制,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由荆门市级、东宝区、漳河新区共同筹资设立生态补偿资金,只要水库水质稳定达到Ⅰ类标准,周边32个村、社区的4300余户居民就能获得奖励,用于村镇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和因生态保护限制生产性活动补偿等。

荆门市生态环境局漳河新区分局局长简志军介绍,补偿金额与每月水质监测结果挂钩,Ⅰ类水质每年保持7个月以上,就发放补偿金。同时,污水处理等9项指标完成得越好,奖励系数越高。

漳河镇迎接村位于水库东岸,依山傍水,是远近闻名的橘茶村。前年,该村拿到34万元补偿金,村民集体决议将部分资金投入生态茶园改造,如今茶叶亩产值突破万元。荆门市绿玉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蔡高凡说:“漳河的生态名片越亮,我们的产品就卖得越好。最好的茶叶在市场上可以卖到一千多元一斤,是以前的一倍多。”

该办法实施3年以来,库区各村均拿到奖励,护水更加积极。曾经抱怨“管得严”的养殖户李颂转型经营生态渔家乐,年收入突破30万元:“好水养出好鱼,游客就认这个生态招牌。”

如今,作为国家4A级景区的漳河风景区,以“荆门马尔代夫”的名声吸引着八方游客。据统计,去年库区旅游收入1929.17万元,是生态补偿资金的3.29倍。简志军说:“当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守护生态环境就成了人们发自内心的选择。”

--> 2025-03-07 两百多种珍稀鸟类落脚 库区旅游收入近两千万元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307156.html 1 漳河水库周边村民端稳“生态饭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