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源 通讯员 张子纬 陈克
“胡叔叔,我考了319分,过了工学国家线!”2月25日,考研成绩公布后,就读于武汉某高校的刘翰文第一时间向曾帮扶他的志愿者胡群誉报喜。
从曾经的孤困儿童到即将成为硕士研究生,刘翰文的成长离不开胡群誉多年来的关心与陪伴。
2019年11月,老河口市关工委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正式成立。5年多来,该服务团发展志愿者300余名,组织开展“暖心饭”“小课堂”等爱心活动500余次,为160余名孤困儿童撑起一个“家”。
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
老河口市关工委副主任、服务团首任团长陈崇明介绍,志愿者主要对孤儿、事实孤儿、精神病家庭孩子、服刑人员家庭孩子、特困家庭孩子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帮助孩子们找到自信、树立理想、健康成长。
小丽是孤儿,没有考上高中,家中亲戚又不同意上职业学校,她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同学们继续读书,悄悄流泪。
志愿者们得知后,多次上门做她亲戚的思想工作。好不容易亲戚同意了,又过了志愿填报时间。“一定不能让孩子辍学!”志愿者们找到初中校长寻求帮助,争取到了一次补录的机会。当年9月,小丽终于上了心仪的护理专业。校长感叹道:“志愿者对孩子这么用心,真像她的爸爸妈妈一样!”
小涛的父母离异,常年由奶奶照看,因缺少父母关爱,渐渐变得自卑自闭、厌世悲观。志愿者们走访时发现,高二开学后,小涛已好几天没去上学。志愿者们赶紧联系教育部门的心理专家上门疏导,并想方设法寻找远在外地的小涛妈妈。经过多方协商,小涛情绪稳定,并跟妈妈一起生活。“太感谢你们了,没有你们,孩子可能会出大问题。”小涛妈妈说。
陈崇明说,孤困儿童因缺失家庭关爱,有的自卑懦弱、胆小怕人,有的焦虑烦躁、自暴自弃,还有女孩子第一次来例假,吓得哇哇哭,不知所措……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更精准、更贴心的帮扶。
陪伴就是最好的关爱
3月1日,每月一次的“暖心饭”如约而至。
当天下午,肖红敏、韩玉杰等6名志愿者买好食材,接上6名孤困儿童来到另一名孤困儿童李俊泽家中。“谁跟我去择菜洗菜啊?”“谁愿意跟我一起打扫卫生啊?”在志愿者带领下,7个孩子干得像模像样,往日安静的小院里不断传出清脆的笑声。
站在远处,肖红敏压低声音介绍:李俊泽13岁,父母早年离异,母亲远走他乡,父亲外出务工,他一直跟随年迈的爷爷生活,平时沉默寡言;吴欣妍父亲因病早逝,母亲离家杳无音信,她和姐姐吴欣怡成了一对事实孤儿……
肖红敏说,结对帮扶初期,不少孩子心里有抵触情绪,“我们不能只走到孩子身边,要走进他们的心。”
吃晚饭时,志愿者和孩子们约定,下周末先完成作业,再一起去看电影《哪吒2》;晚饭后,肖红敏把吴欣妍带回自己的家。几年来,她坚持每月接姐妹俩到自己家里过一个周末。
培训机构负责人汤清涛,腾出160多平方米的自家住房,无偿作为孤困儿童的活动场所;出租车司机龚志雪,每个周末都义务接送孤困儿童,累计行程数千公里。
服务团现任团长黄东生说,5年多来,志愿者们用一点一滴的付出,像父母一样主动去陪伴,为孤困儿童撑起了一个“家”。
“帮助他人”的种子已萌芽
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在武汉读书的刘翰文回到老河口,组织孤困儿童参加书香社区公益小课堂,他自己担任主持人。“以前,我可没这么勇敢。”他说。
刘翰文父亲早逝,母亲身体不好,却还要外出务工。不幸的家境让他极为内向且敏感,上课时不敢举手回答,下课后不愿与同学嬉戏。
服务团成立之初,胡群誉就关注到这个正在读高二的特殊孩子。放学后,他陪着刘翰文步行回家,一路走一路聊;节假日,他带着刘翰文外出郊游,发现世间的美好;暑假期间,他送刘翰文参加夏令营,去更远的地方开阔视野。
潜移默化中,刘翰文性格变得开朗,成绩明显提升,于2021年考入武汉市一所本科院校。
“正是有了胡叔叔的帮助,让我增长了见识,看到了希望,我要把这份关爱传承下去。”考上大学后,刘瀚文不仅积极参加学校的志愿活动,还主动申请加入老河口市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从“被关爱的人”变成了“关爱别人的人”。
爱心的传承,于无声之间。
张星辰,考上大学后也主动加入服务团,利用假期和志愿者们一起走访,辅导孩子们学习;李浩宇,参加工作后加入服务团,把第一份工资寄给了曾经帮扶自己的志愿者。
如今,一个个被帮扶的孤困儿童成长、改变、进步,“帮助他人”的种子已在心中萌芽。(文中孤困儿童的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