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4日

一件小事缘何登上人民日报

《将外卖小哥设置为小区常见人员》采写侧记

扫码看详情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鹏

2月20日,人民日报10版“各地传真”刊发《湖北襄阳外卖员进小区更方便了》,署名为湖北日报记者。该报道最初刊发于湖北日报2月14日3版,原标题为《将外卖小哥设置为小区常见人员 襄阳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暖新服务”》。

从工作材料中发现新闻线索

1月17日,襄阳市委社会工作部微信公众号发布新闻《市委社会工作部制定“六个一” 推进“强新联新暖新”行动》,介绍襄阳市关爱新就业群体的多项举措。记者意识到,这些举措里很可能藏着新闻线索,于是迅速与襄阳市委社会工作部联系,拿到了“强新联新暖新”行动的大量文字材料。

该行动涉及襄阳市的10余家单位、46项具体举措。其中,解决外卖小哥“进门难”的相关举措已试点实施,且见到成效,有相关案例,让记者眼前一亮。

众所周知,从小区门口到顾客家的“最后100米”,是外卖小哥最难走的路。外卖小哥服务大众,与千家万户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新就业群体,外卖小哥时常遭遇“进门难”“找路难”,经媒体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既要方便快捷,又要保证安全可靠;既要促进就业,又要保障多方权益;解决外卖小哥“进门难”的问题,考验着基层社会治理。于是,记者选取了解决外卖小哥“进门难”这一新闻线索。

“要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湖北日报编辑部分析该线索后,要求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报道外卖小哥的工作不易和问题解决前后的反差对比,挖掘该举措得以实施见效的背景、经过,体现该举措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陪同外卖员穿街走巷爬楼梯

春节假期结束后,记者联系了几位外卖小哥,想“找个地方坐下来聊一聊”。

2月12日17时,记者按照约定,来到襄阳市襄城区庞公街道闸口社区,与在一家餐厅等待取餐的外卖小哥崔浩汇合。采访过程一波三折,由于天气寒冷,正是外卖员工作繁忙之时,根本无暇“坐下来聊一聊”。记者遂决定来一次沉浸式采访——和外卖小哥一起送餐。跳上共享电动车,记者紧跟着崔浩骑行。因长期在该片区域送餐,崔浩很会抄近道,带着记者穿街走巷。

随后,记者找到第二位采访对象——外卖小姐姐汤莹。汤莹不但车子骑得快,爬楼梯同样健步如飞。在给美林丽舍小区5楼一位居民送餐时,记者刚爬到3楼,汤莹已敲响5楼居民的大门;记者爬到4楼时,她已从5楼开始下楼。

直到当天20时,我先后陪同崔浩、汤莹等3名外卖员完成送餐5次。他们争分夺秒的身影令人动容,记者只能在等待取餐的间隙,见缝插针地采访。尽管采访前做好了保暖准备,但记者还是被冻得脸颊生疼、双手通红,深刻体会了外卖员这一新就业群体的不易,更能体会“强新联新暖新”行动的及时性和必要性。

当晚,记者完成了初稿;后经编辑部修改提炼,通讯《将外卖小哥设置为小区常见人员 襄阳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暖新服务”》刊发于湖北日报2月14日3版;2月20日,人民日报10版“各地传真”刊发《湖北襄阳外卖员进小区更方便了》。

呈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

采访外卖员之前,记者先后采访了襄阳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襄城区庞公街道闸口社区党支部书记等,详细了解了该举措出台的经过,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故事。

回首该稿件的采写过程,记者有两点深刻体会——

第一,外卖小哥是随着时代发展出现的新就业群体,通过新闻报道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解决他们遇到的新问题,是党报应尽之责。

《将外卖小哥设置为小区常见人员》刊发后,襄阳市委社会工作部向襄阳市区推广该做法,并推出“更新老旧小区门牌号”“暖新驿站升级改造”“部分餐馆开展打折、延时暖新服务”等新举措。

第二,整个采访过程是一次践行“四力”的深刻体验。

如果没有陪着外卖小哥等餐、取餐、送餐,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寒风掠过脸颊,很难体会到将外卖小哥设为“常见人员”、可以“刷脸进门”的必要性;如果没有采访多个相关职能部门,也很难全面呈现这一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

--> 2025-03-04 《将外卖小哥设置为小区常见人员》采写侧记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306809.html 1 一件小事缘何登上人民日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