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3日

为白血病患者护送生命的“种子”

我省“送髓快递员”坚守21年,行程可绕地球4圈

黄丽丹将生命的“种子”送到医院。(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莉 通讯员 蔡惠丽

“各位队员,下月13日需要一人义务运送造血干细胞……”2月27日,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大爱髓缘”志愿服务队微信群内,此消息一发,眼疾手快的张安莹便“抢单”成功,揽下她作为志愿者的第2次送髓任务。

张安莹是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护士,她的任务是在最短时间内,把这袋生命的“种子”从宜昌送到千里之外的华北。

这样的生死时速,在荆楚大地已上演704次,其中九成护送任务都是由义务服务的志愿者们来承担。自2003年湖北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以来,志愿者们的足迹已遍布神州大地——北至长春,南抵广州,西达云贵高原,累计里程超16万公里,可绕地球4圈。

这些志愿者有一个共同的称谓:造血干细胞护送员,他们自称“送髓快递员”,很多人更愿意称呼他们为“生命快递员”。

早一分钟抵达,就能让患者早一分钟获得重生希望

离飞机起飞还有2小时10分钟。

志愿者章晟坐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候机室里,攥着一张飞往广州的登机牌,心揪到了嗓子眼。飞机预定的起飞时间为14时30分,因特大暴雨来袭,航班随时可能取消。

10分钟后坏消息传来,航班取消,章晟的心猛地一沉。他低头看了看怀里抱着的装着造血干细胞悬液的蓝色箱子——如果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不能按时送到,患者的生命会更加危险。

此刻的广州某医院,一名白血病患者已经做好了移植手术前的准备:药物已将造血、免疫系统“清零”,哪怕极其微小的病菌,也会导致其身体走向崩溃。医学上,造血干细胞最好在12小时内植入患者体内,越早越好,每耽误一分钟都可能会影响干细胞质量。

章晟迅速调整状态,让自己冷静下来。短暂思索后,他在脑海中形成新的应急方案:乘高铁到郑州,再转乘郑州至广州航班。很快,章晟坐上了开往北京西站的出租车,暴雨如注,车辆在积水中缓慢挪动,时间变得无比漫长,每一秒都像是在煎熬。

1小时后章晟终于抵达。他一路小跑到安检口掏出证明材料,递给安检员后说:“这是救命的造血干细胞悬液,X光会破坏它的活性,关系到一条人命!”

安检员接过证明,逐字逐句细看,眼中满是疑惑与犹豫:“我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按规定得抽样化验。”章晟心急如焚,却又不得不强压内心的焦虑,一遍又一遍耐心解释。终于,安检员被他的诚意打动,在反复确认、沟通后,为章晟开辟了绿色通道。当踏上那趟承载着生命希望的列车时,他双腿一软,靠着车厢缓缓蹲下……

抵达郑州后,他无缝衔接赶到机场,2小时就到达广州。当医护人员匆忙带着这份生命的“种子”奔赴手术室后,他瘫坐在地,眼眶泛红。一路的艰辛与焦虑,在这一刻终于释然了。

2016年夏天的这次运送经历,章晟记忆犹新:“这200毫升的干细胞就是一条命,容不得丝毫闪失。”

章晟是湖北省红十字会的一名工作人员。2007年,他在25岁生日当天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2008年至今,他已经完成300多次护送任务。

每次护送都是独行,不给患者增加额外负担

2024年10月的一天中午,从武汉开往江苏的高铁上,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ICU护士姚青静静地坐着,双手轻轻搭在转运箱两侧,须臾不敢挪开。

4个多小时的行程中,姚青顾不上吃饭,饿了就吃点小零食果腹;口渴了,也只敢轻轻呡一小口水,以减少上厕所的次数。

转运箱约十公斤重,采用保温材质,内置6块蓝色液体状冷媒,箱子外的温控计时刻提醒着姚青,必须将温度保持在2至8摄氏度。她紧盯温控计上的数字,一旦温度接近临界值,就迅速放入冰镇矿泉水、冰块降温。为维持造血干细胞的活性,每隔几分钟,她还要轻轻晃动一下箱子。

“每次接到转运任务,都只由一人护送。”这是志愿者们的约定。简单的话语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一个人出征,意味着要独自承担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身体负荷,每一个突发状况都需要独自应对,而每一次抉择都与生命息息相关。转运途中,长时间抱着转运箱,手臂很快就会酸痛、麻木。即便这样,这个“独行”的约定从未被打破。

对于许多经济状况本就捉襟见肘的患者家庭而言,聘请专业机构护送造血干细胞所需的费用,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在704次护送行动中,高达九成由志愿者承担。遇有患者或其家属选择由志愿者护送造血干细胞,省红十字会便会在联络群内发布消息,由志愿者“抢单”。

志愿者们提供给患者的账单上,除了必需的交通费用,几乎再无其他开销。他们说:“白血病患者已经很不幸了,不能再给脆弱的生命添加额外的负担!”

从捐献者到护送者,是对生命之约的奔赴

目前,在我省承担造血干细胞护送任务的,除了章晟这样的个人志愿者,还有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20人的“大爱髓缘”志愿服务队。队里有7名像章晟一样有着双重身份的人。他们既是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又是护送者,急诊科护士长黄丽丹就是其中一员。

2011年8月,处在哺乳期的黄丽丹意外获知自己与一名23岁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由于捐献前注射的动员剂可能会通过母乳影响婴儿造血功能,黄丽丹忍痛给6个月大的儿子断奶后进行了捐献。2024年,她又加入志愿服务队,继续在生命接力的道路上前行。她感慨地说:“从捐献者到护髓者,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只要能拯救生命,必定勇往直前。”

黄丽丹的行动,悄然影响着身边的人。救护车司机肖瑜坤经常与黄丽丹一起执行任务,他也于2012年4月加入中华骨髓库。5个月后,他就收到配型成功的通知,没有丝毫犹豫,果断完成了捐献。如今,肖瑜坤专门负责送队员们前往高铁站和机场,成为生命接力中的重要一环。

张安莹的手机微信里,“送髓”群不仅置顶,还特意设置了“提醒”。她时刻关注着群里的动态,只为第一时间抢到“订单”,不错过任何一次护送生命的机会。她说:“每次通知发出后,群里立即就会有回应,想要去捐髓,就得抢任务,手速慢一点,就抢不到了。”

“平时我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但一有护送任务,就会排除万难,使命必达。”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医务部工作人员、服务队副队长侯毅介绍,队员们都经过严格考察与专业培训,只有人品过硬、做事靠谱的人才能担起这份重任,“这是生命重托,不能辜负。”

送髓路上,爱与温暖同行。

张安莹回忆道:“去年11月,我第一次送髓,从东北护送造血干细胞到宜昌,地勤人员特意安排了绿色通道,让我第一个上飞机、第一个下飞机,空姐把我从经济舱免费升到了头等舱。”

当晚,张安莹护送的造血干细胞成功移植到患者体内,患者家属满含感激,深深地向她鞠了一躬。她说:“在那个鞠躬里,我感受到的不只是对我个人的谢意,更是对每一位为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默默奉献者的感恩与敬意。就在那一刻,我更加笃定了要继续在送髓小分队坚守下去的想法 。”

“作为志愿者,我们希望每一位受捐者都能康复。为此,我们义无反顾,奔赴每一场生命之约。”侯毅说。

--> 2025-03-03 我省“送髓快递员”坚守21年,行程可绕地球4圈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306691.html 1 为白血病患者护送生命的“种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