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6日

“首创”“前沿”点燃创新热情

留汉十年从普通工程师成长为部门经理

2月11日,安翰科技(武汉)股份有限公司洁净车间,智能制造产线在生产微型磁控胶囊胃镜系统机器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安翰科技算法工程师部门经理张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洁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洁

“十年前,我都不知道什么是‘算法’‘大模型’,现在我不仅熟练应用,还带出了一支优秀的团队。”2月25日,安翰科技(武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翰科技”)实验室,算法工程师部门经理张皓正与同事讨论如何将DeepSeek接入公司的AI辅助阅片系统。

张皓,2007年从华中科技大学微电子专业硕士毕业。毕业后,他进入一家国企,工作稳定却难掩平淡:“一眼能看到十年后的样子,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2015年,安翰科技创始人向他抛出橄榄枝:“做的是全球首创的磁控胶囊胃镜,技术集成度高,还能挑战最前沿的AI。”彼时,公司规模尚小,但“首创”“前沿”等字眼点燃了他的热情。“微电子是基础,AI是未来,我想试试自己能走多远。”张皓说。

安翰科技是一家专注创新医疗器械的企业。对张皓而言,入职初期面临双重挑战:既要从零开始学习医学知识,又要掌握当时尚属小众的AI算法。为了快速适应,他泡在医院与医生交流,参与临床数据标注;借助公司的学习平台,到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交流讨论。“技术是相通的,但行业是跨界的。只有扎根一线,才能让算法真正服务医疗。”

在安翰科技,张皓接到的首个任务是开发胶囊胃镜的AI辅助阅片系统。2015年,国内医疗AI尚处拓荒期,团队连专业算力中心都没有,全靠人工标注数据和编写基础算法。

张皓解释:那时候要让机器识别病灶,要先让医生标注海量影像,再通过算法模拟人类视觉逻辑。为此,他与多家医院的专家教授开展临床合作研究,对上万张胃肠影像进行精细化标注。

技术突破伴随着无数次试错。早期模型准确率不足70%,临床反馈质疑声不断。“医生觉得机器不靠谱,我们就用数据说话。”团队不断优化算法架构,引入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并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开展合作。2019年,辅助阅片系统准确率跃升至99.9%,医生阅片时间从96.6分钟缩短至5.9分钟。

“产品越来越智能,帮助的患者越来越多。我自己也从普通的工程师变成了部门经理,收获不言而喻。”张皓说。

在安翰科技,张皓的成长并非个例。算法工程师张行,从青涩大学生成长为技术大咖;软件研发工程师曾娜,从医学小白成为产品经理。“公司研发投入占比长期超30%,允许我们用将近1/3的时间探索未知方向。从CNN到大语言模型,从单机训练到云端算力,公司总是鼓励我们‘第一个吃螃蟹’。”张皓说,如今,他带领的算法组有10余人,已成为一支创新驱动型队伍。

“这和武汉的良好环境是分不开的。政府鼓励我们创新,给了很多实打实的优惠政策,我们很自然地把这种氛围带到公司里。”安翰科技联合创始人王新宏博士说。

这种“双向奔赴”同样反哺企业。2015年至今,安翰科技从初创公司成长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已累计服务超过百万人次,产品进入国内近千家医疗机构,海外业务年均增长超100%。

“就业环境越来越好,创新氛围越来越浓厚,一些原本在外地工作的大学同学都回来了,相信在这里可以大有可为。”张皓说。

--> 2025-02-26 “首创”“前沿”点燃创新热情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306169.html 1 留汉十年从普通工程师成长为部门经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