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1日

使微观环保实践同宏观绿色发展同频共振

□ 王文希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重点任务。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后,这是首次以“加紧”来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凸显了这项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夯实物质基础,又需要强化制度保障。绿色生态是湖北的宝贵财富、最美底色。依托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建设全国碳市场中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湖北低碳产业升级与循环经济的融合探索日渐步入新轨道,有条件、有基础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可以在制度设计、平台建设、产品创新、市场监管及服务创新等多个领域率先发力,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北经验,为在更高层次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提供广阔空间,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巨大的绿色发展新动能。

建设更高水平碳交易碳排放运行体系

落地湖北的“中碳登”恰似碳资产的“银行”和“仓库”,肩负着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业务,在有效保障能源电力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前提下,正稳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

碳交易之所以掀起热浪,与其背后孕育和释放出的巨大市场空间息息相关。湖北应充分利用这一先天优势,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加快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形成碳交易、碳评级、碳认证、碳核算、碳资产管理、碳普惠的全口径碳产业链条。

建立完善循环经济活动碳减排贡献的核算方法。从区域、行业、企业等不同层面,研究完善核算方法,建立形成统一的核算框架、方法工具和核准机制。建立区域、行业、企业及供应链上下游的物质材料循环代谢情况的基础数据库,探索增加生产、消费、流通环节中减碳经济活动的产出、资源节约和碳减排效益的统计核算职能。推进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完善认证核查体系。制定循环经济的碳去除认证监管框架,建立MRV体系。建立健全第三方认证制度,形成以市场化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活动的碳减排核算和认证体系。

发展碳汇交易服务产业。鼓励碳汇资源测算与价值评估、标准化碳汇产品研发、碳汇金融、交易信息对接等专业化碳汇交易服务产业发展,形成以碳汇交易为核心的大碳汇产业体系。

以新理念推动传统能源绿色转型升级

伴随国际社会对低碳减排需求的水涨船高,碳市场碳配额的交易价格已突破100元/吨。碳配额价格越高,意味着被纳入碳市场中的企业,履约成本也越高。这为传统产业加快绿色转型提供了价值路径。

湖北应以“双碳”目标倒逼传统行业持续突破核心技术及关键工艺设备,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低碳、零碳乃至负碳关键技术的攻关及技术的工程示范和成果转化。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持先立后破、统筹谋划,持续调整能源结构,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水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电力供需良好格局。

加大页岩气勘探开发和产业化建设力度,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撑力度,构建公益性地质调查和商业化勘探开发融合发展的工作合力,推动建设以鄂西页岩气能源基地为核心、以国家管网长输管道和区域城燃管道为纽带的全省页岩气产供储销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地热产业,加快摸清全省地热资源家底,结合特色农业和旅游产业布局,突出重点部署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发掘新型储能技术、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等领域发展潜力,构建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安全可靠的能源供给和消费体系。

以新业态打造绿色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从根本上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需要以绿色低碳为基本出发点,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价值遵循,以绿色低碳技术为支撑,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是湖北的最大优势,科技创新力是湖北的最大资源。应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是绿色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实现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支撑,抢抓机遇紧扣新质生产力推进全省实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瞄准绿色制造、低碳服务、农林碳汇等领域集聚潜力,塑造新优势。引领新能源整车制造及配套产业链向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集聚,动力电池生产等产业链向宜荆荆都市圈集聚。着力扩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产业集聚领跑优势,加快形成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部分高端装备制造研发水平领先提速,在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膜电极水平等领域实现全国领先,抢占数字经济、科技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赛道。

以市场化机制构建大众碳普惠新场景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激发全民参与的“乘数效应”,将个体零散的低碳行为转化为系统性治理效能。构建市场化驱动的碳普惠体系,本质是以制度创新架设个人减排行为与区域减碳目标的衔接桥梁,使微观环保实践同宏观绿色发展同频共振。

从机制设计上,需坚持构建“数据确权—价值转化—场景赋能”的全链条体系。以区块链技术构建个人碳账户底层架构,依托标准化核算体系,实现绿色通勤、节约用电等日常行为节能数量的可计量化。市场化运作需坚持探索个人减排量与企业碳账户的互认通道。允许重点排放单位采购居民碳普惠额度用于履约,形成良性市场闭环。

在场景拓展上,要打破跨部门数据壁垒。既要在公共交通、垃圾分类等高频场景中强化即时激励,通过“减排积分实时兑换停车券、充电补贴”提升获得感;也要建立跨场景积分通兑机制,支持在线教育、绿色外卖等新兴领域接入碳账户,并完善碳积分消费纠纷解决机制,防范虚假减排等道德风险,实现碳普惠的社会化普及。唯有让公众参与的每个低碳行为都能转化为真实可感的制度性回馈,“人人碳中和”的美好愿景才能快速转化为现实。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2025-02-21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305702.html 1 使微观环保实践同宏观绿色发展同频共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