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着妈妈的围巾,潜入最深的海底。背负祖国母亲曾经的苦难,铭记甲午的血泪、致远的炮响,在无人知晓的海域,咽下三十年思念。
最燃的旭日,破海擎天;最亮的灯塔,照彻海疆;最重的佩剑,捍卫母亲。
国士远行,深海永念;长亭古道,万人送别;一城黄花,致敬深蓝。
“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事业,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湖北日报自2月7日起,连续多日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客户端、报纸等全媒体平台刊发送别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的报道。阅读报道,观看直播,让人泪流满面。
《祖国不会忘记——总书记与黄旭华的三次握手》(2月8日1版)、《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送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2月8日6版)、《鲜花摆放成潜艇造型 妻子说“他一定喜欢”》(2月9日2版)、《倾尽一城花 只为奠一人 英雄之城近万市民自发排队缅怀黄旭华》(2月10日1版)、《“国家强大是我们最大的幸福!”》(2月10日5版)、《无声 无名 无悔——送别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2月11日3版)、《李德仁院士送别黄旭华院士 哼唱两人曾合唱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2月11日4版)等多篇报道,以及评论员文章《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2月8日6版)、《何为脊梁》(2月11日1版),饱含真情实感,全方位报道黄旭华院士的丰功伟绩和社会各界缅怀英雄、致敬英雄的感人场面,“此生许国”的誓言永留人们心中。
湖北日报三路全媒记者,分赴黄老家乡广东汕尾、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等地采访,所到之处,无不表达着对黄老的深切怀念。
“对黄老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送别黄老,不仅表达了人民对功勋科学家的深切缅怀,更表达了武汉这座英雄城市对英雄的崇高敬意。
正是有了黄旭华院士和他的同事们三十年如一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才有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才有了“水下的移动长城”守卫祖国的万里海疆,才有了人民海军一步步走向深蓝,才有了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黄老和同事们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烙印在祖国的万水千山,铭刻在全国人民心中。
虽不在现场,但图片中、视频里,一眼望不到头的送别队伍,一束束来自全国各地的鲜花,诉说着全国人民对黄旭华院士的崇敬之情。
湖北日报全媒体平台上,那刷不到尽头的网友留言,沸腾着寒冷冬日里的热血,涌动着激荡千里的追思。
点开湖北日报互动产品《黄旭华同志网络吊唁厅》,为功勋卓著的伟大科学家、中国人民的英雄,燃一盏心灯,照亮深潜的海底,致敬破海的旭日。
网友 雄关漫道
武汉市 余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