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潮人海中,回味着广东早茶的鲜香,踏上动车,预约沿线“外卖”;近乡情怯时,途经湖南,就能品尝到辣椒炒肉的酣畅。
春运71年,是游子心中如潮汐般澎湃起落的乡愁链接,也是中国社会从工业化、城市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观察窗口。
火车票为何难抢?上车后为何有空位?为什么高铁上不卖泡面?供需匹配、成本效益、羊群效应……以经济学原理为工具,以系列短视频为载体,拨开春运现象背后的种种迷雾,揭示围绕运力展开的多重背景,体现湖北日报对思考力的追求、对问题感的把控、对专业度的探寻、对通俗化的考量。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祎
时下,什么传播方式最热、关注度最高?答案无疑是短视频。解读春运怎么更有新意?我们首次添加了带有“经济味”的佐料。
2025年1月14日至1月19日,湖北日报微信视频号连续推出六期《春运背后的经济学真相》,主播出镜播报,实景画面呈现,记者撰写文案,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公众关心的热点春运话题。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转发了我们对这组报道的思考。
抛出热点话题
春运现象的经济学解读
春运全媒报道,是追逐热点现象,还是还原客观规律;是解答各种疑问,还是共情公众情绪?
记者结合网络热点、日常体验,甄选出六个选题,结合生活案例、生动情境,导入经济学原理,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解读春运现象的成因,揭秘背后的客观规律,把“道理”讲到受众的心坎上。
为增强报道的准确性、权威性,记者查阅了大量经济类书籍、论文,咨询了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六个选题,六期短视频,每期2—3分钟,从受众体验出发,抛出问题——
春运火车票为何难抢?第一期《每天1.4万趟列车,为何你的那趟很难抢?》,运用“供需匹配”解读。
为何自驾是春运主流?第二期《万万没想到,春运主力竟是它?》,运用“机会成本”解读。
为什么车票难抢,上车却发现还有空位?第三期《你好不容易买到的火车票,为什么上车后发现身边没人坐?》,运用“成本效益”解读。
高铁站的商铺生意为何如此火热?第四期《价格明明更贵,为何火车站里的门店生意还能那么好?》,运用“卖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解读。
为什么高铁上不卖泡面?第五期《绿皮车上常见的泡面,为什么高铁上却不卖》,运用“羊群效应”解读。
高速公路上为什么区分服务区和停车区?第六期《停车区?服务区?过年自驾你选哪个?》,运用“马太效应”解读。
敏锐捕捉网感
专业问题的口语化表达
理论要“专”,解读则要“活”。因此,六期节目都注重网感,表达鲜活,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在表达方式上,通过巧比喻、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让受众一看就能明白。例如,第二期,记者把高铁、飞机比喻成长江、黄河,把汽车比喻为涓涓细流。第三期,讲述铁路车票本质上还是普惠性公共产品时,主播算了一笔账:从武汉到广州的普速铁路,线路全长约1052公里,票价138.5元,平均每公里只要一毛三分钱;而武汉到广州的高铁,全长1068公里,二等座票价400元—500元,每公里只要四毛钱左右。
在话题引入上,通过设问、设置悬念等,引发观看兴趣,紧紧抓住受众。例如,第一期,主播提出疑问:铁路部门每天1.4万趟(平均每趟运送1000人次)的运力,与铁路春运每天运送1275万人次相当,为何还会紧张呢?第三期,开头点明:火车站一个15平方米的小店一年能卖出1个亿,不要惊讶,这就是真相。
在情境切入上,通过假设与选择,让受众自我代入,引发思考与共情。例如,第三期,引导观众进入情境:“车上的座位是固定的,576个。这票如果让你来分配,你咋卖?”第四期,“出门坐火车,你最关心啥?是不是,时间够不够,能不能赶上车?”
列举解决方案
现象背后的大背景呈现
解读春运,是为了释疑解惑,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春运;关注热点,是为了共情公众情绪,让春运更有序。因此,六期节目中,主播会列举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及这些举措的可行性。
运力能增加到什么程度?第一期结尾指出,为了让供给精准匹配上需求,铁路部门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京广高铁、京沪高铁等热门线路上加开夜行高铁;在12306APP上增加候补功能,铁路部门可以根据候补数据加开列车。春运高峰期间,京广高铁平均每趟列车的间隔只有5分钟。
怎样丰富旅客的餐食供应?第五期指出,近年来,铁路部门持续推出地方风味特色盒饭;2025年春运,武汉铁路部门在列车上推出了红烧肉圆、金汤巴沙鱼等套餐盒饭;旅客还可以通过铁路12306预约沿线车站的“外卖”,品尝地方美味。
而这一系列解决方案的背后,是高铁网的铺展、动车组的挺进、商业布局的优化、丰富业态的引进、预约下单的精准,是高速公路的延伸、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充电桩的普及、服务区的完善,等等。上述背景,视频中都有所呈现。
每期视频层层推进,从问题到原理,从现象到成因,从举措到背景,逐一道来。网友纷纷评论、留言:“亲切有感染力的传播方式,让人身临其境。”“学到知识了。”“内容丰富翔实,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