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巳巳如意,生生不息。1月28日晚,202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将春节最浓烈、最热情的情感和氛围,热气腾腾而又诗意盎然地呈现出来,让所有中华儿女尽情畅享蛇年年味。
去年年底,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除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了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鄢维新、秘书长黄超芬,他们从民俗角度解读,春节如何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
春晚是时代的年味
春节是最具中华文化特征的东方传统节日,在3000多年的春节年俗发展史里,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身体力行、传承践行,丰富着年文化。鄢维新说:“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时刻、是辞旧迎新的节点,春节通过多样的习俗,生动地展现了东方智慧和文化。在岁月沉淀和与时俱新中,年俗事象越来越丰富、表达越来越多元。除夕夜,家人欢聚,团坐一起,共赏春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看春晚’已经成为千家万户除夕夜的必备精神大餐,算是过年的仪式感了。可以说,春晚是时代的年味。”
黄超芬认为,除夕夜,站在大自然时序的又一个起点上,面对生命个体的再一次冬春轮回,此时此刻,年年岁岁景不同,但是岁岁年年心相似,人们对新年的精神企望和情感诉求可谓贯穿古今。“不论是新桃换旧符的古人,还是看春晚的我们,中国年的味道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民族的基因密码里。你看在今年春晚舞台上,舞台舞美依然以红色为主色调,这是中国最喜庆的颜色。开场歌舞融合了土家摆手舞、舞龙、舞狮等多项非遗技艺元素,锣鼓喧天要的就是新年的狂欢与热闹。”
春节是展示中国美好生活的窗口
春节不但为全体中华民族所共享,也在世界各地深入民心。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与春节相关的民俗活动已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约20个国家将春节列入该国整体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2023年,联合国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鄢维新说:“乙巳蛇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面向全球直播的春晚,以艺术跨越国别、民族、文化差异,将中国的年俗、年味与世界共享。理解悠久的中华文明是有难度的,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可以成为雅俗共赏的有效桥梁,春节节俗包罗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过个中国年就能明白中国人的家庭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春晚可以看作是年俗文化传承、传播的放大器,多一些这样的放大器,春节能更好地成为可亲可爱中国形象的生动注解。”
江城武汉彰显春节多样性与生命力
长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这次春晚一共设有四个分会场:武汉、重庆、无锡、拉萨,长江流域四座城市和主会场一起展示了春节在中国大地的生命力、凝聚力,同时长江流域多彩多姿的民俗文化也呈现在世界面前。
黄超芬很喜欢武汉分会场,她说:“大江大湖大武汉的春晚舞台凸显了厚重的荆楚文化元素,凤凰舞、江畔楚乐,气势十足。蛇年在蛇山上办春晚,恰如其分。坐落在蛇山之巅的黄鹤楼,在高科技光影技术的加持下,千年名楼熠熠生辉,典雅高贵。光谷‘星河’更是科技感十足,束束光芒如梦如幻,搭配虎座鸟架鼓,穿越古今。”
鄢维新表示,在举国欢庆的传统节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表达优秀传统文化,是蛇年春晚的核心主题,设在武汉的春晚分会场,充分彰显了英雄城市的创新活力。“期待武汉的全球美誉度、关注度、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向世界展现更多荆风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