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7日

博士工作站扎根萝卜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力峰 祝华

通讯员 周勇 汪龙

1月23日,农历小年,气温骤降。在钟祥市旧口镇农兴村,省农科院经作所博士、研究员袁伟玲正蹲守田间,查看越冬萝卜保温防寒情况。

这是2016年省农科院在旧口镇设立博士工作站以来,袁伟玲博士团队扎根萝卜田的第10个年头。10年来,通过团队不遗余力的创新推动,旧口镇逐步发展成国内最大萝卜机械化种植基地,荆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也成长为国内第二大农民合作社。

袁伟玲与旧口镇萝卜结缘于2014年。彼时,荆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刚成立没几年。袁伟玲在调研中发现,当地种植的萝卜不耐寒、易抽薹、不耐裂;萝卜种植环节复杂、用工量大、经济效益低;化肥农药盲目使用,影响萝卜品质和生态环境。

“几百亩萝卜都抽薹开花,导致产量低、口感差、损失大。”“人工种植费时又费种,用工高峰还很难请到人。”回想当年,合作社负责人、省人大代表熊绪兴仍心有余悸。

2014年,袁伟玲博士团队与荆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开展合作。2016年,博士工作站正式落地旧口镇,团队成员们一头扎进田间地头,蹲点调研解决“萝卜难题”。

本地萝卜品种不够好,袁伟玲团队从国内外搜集30多个品种,小规模试种。是否易根裂、是否易抽薹,每个品种都反复数年试种观察,最终筛选出白宫宝罗、美晶101、玉山白雪等4个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

“新品种耐裂,适合长距离运输,不抽薹,口感好。”熊绪兴欣喜地说。

其间,旧口镇的萝卜遭遇大面积线虫虫害,情况紧急。袁伟玲博士团队迅速“住”进基地。他们在田里一蹲就是好几个钟头,通过施用功能型复合微生物菌剂和生物有机肥,成功将土壤里的线虫降低80%,大幅降低了种植户的损失。

机械化程度低,熊绪兴摸索研发出气吸式萝卜播种机,在博士团队指导下反复改进,逐渐实现翻地、起垄、播种、覆膜一次完成。

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播种太深,种子不出苗;播种太浅,种子又被鸟吃;株距行距不当,又会影响产量。袁伟玲团队试验一年多,终于探索出适宜旧口镇机械化播种的技术规范,播种深度精确到厘米以下。

针对亟待解决的萝卜种植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状况,袁伟玲又带领团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无人机飞防作业。

在系列技术规程基础上,团队编制了萝卜机械直播、轻简化种植、富硒有机萝卜种植等标准,其中多项标准后来成为湖北省地方标准。2019年,萝卜绿色轻简关键技术相关研究成果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机械化、标准化种植,用工量大幅减少,化肥减施21.20%,农药减施23.45%,同时,萝卜的品质和产量也大幅提升。”熊绪兴逢人便夸萝卜博士工作站。

一路艰辛,收获成长。“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萝卜轻简化种植,袁伟玲成为课题负责人,并竞选上湖北省第四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品质蔬菜”研发首席。她表示,经在全国多地调研确认,旧口镇是目前国内最大萝卜机械化种植示范基地。

有了博士工作站的创新支持,荆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成员由6人发展到1356人,年营业额近3亿元,固定资产达1.5亿元,累计申报专利22项。2024年底,在农民日报社主办的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评选中,该合作社位居第二。

在合作社辐射带动下,钟祥、沙洋等地两季萝卜机械化种植面积达50万亩,其中旧口镇两季萝卜种植达12万亩,催生8个种植专业村和1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23年,荆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功获批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萝卜示范基地。

依据示范技术标准,近年来,我省在枝江、天门、汉南等地陆续推广机械化种植萝卜100万亩。

--> 2025-01-27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303882.html 1 博士工作站扎根萝卜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