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邓云 通讯员 尚思为
1月15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宜昌城区出发,驱车3小时抵达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找到一家开了63年的理发店。
一楼玻璃门窗上,印着“开林理发 传统手艺”8个大字,79岁的理发师刘开林正忙着给回家过年的乡亲理发、修面。
“早上八点就开门,春节前最忙。一天要理十来个头,修面也有一二十个。”刘开林抬了抬鸭舌帽,用剃刀在手背上转了个花:“修面是我的保留项目,镇上只有我还在做。”
小店面积仅十余平方米,两张铁铸理发椅充满年代感,柜子上放着老式推剪、折叠剃刀等工具,洗头椅旁放着香皂、胡刷和毛巾:“乡亲们奔一路、赶一路,都想着修整修整,精神抖擞回家过年。”
从16岁“剪”到79岁,理发店是刘开林经营了一生的“家”。
1962年,刘开林进入都镇湾镇理发社随父亲学理发,为练刀工,他在胳膊肘上放碗水,拿着剃刀练正、反、勾、提的基本功,“功夫都在手腕上,胳膊要稳,手要巧,碗得安然不动。”
谈话间,一名中年男子提着行李推门而入。“刚下车,理个头再回去。”他径直坐上理发椅。
“今年回来得蛮早啊!”刘开林抖开围布,麻利地戴在顾客脖子上。
“顺带修个面,还好您这店开着。”中年男子说道。
剪刀灵活翻飞,一撮撮碎发落下。几分钟后,刘开林前后看了看,在鬓角处轻修数刀,用篦子将碎发梳出,拿起粉扑在头发周围涂上爽身粉——这是老理发匠独有的仪式感,表示头“剃”好了。
随后,刘开林将老式理发椅靠背调低,用毛巾热敷顾客的面颊。“修面讲究软硬劲结合,手稳刀快。”刘开林手握剃刀贴着顾客面颊一路抚过,刀锋过处,脸上干净整洁。
男子起身对着镜子整了整衣服,瞬间精神不少。
“剪发10元,修面5元。”刘开林说。
“好嘞。这么多年还是这个价。”男子扫码付款,拎起行李奔向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