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大幕拉开,返乡人群浩浩荡荡涌入车站。年过六旬的王春喜和老伴却在“逆行”:经过近21个小时的车程,他们从老家吉林长春抵达江苏苏州,拎着装满红肠、木耳等年货的大包小包,准备在女儿工作的城市过个别样春节……
从“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到“我来到你的城市”,“反向春运”正在90亿人次的跨区域流动中掀起新风潮。
有通信运营商数据分析指出,2024年春运,60周岁及以上人群出行量同比增长近30%,更多老人选择前往子女工作地团聚,他们来自四川、河北、湖北、湖南等省份,目的地则多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城市。
国铁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春运整体客流稳中有增,反向客流量将进一步上升。
“反向春运”兴起,得益于老人“走得动”、更易走。以往年轻人过年回乡,不仅因为故乡情结,也因为许多老人行动不便、经济条件有限。如今,随着医疗条件改善、城乡发展差距缩小,农村与中小城市老人的生活水平已显著提升。
多位社会学领域专家表示,“反向春运”并不意味着解构中华传统文化,而是传统不断演变发展的体现;“反向”团聚并未改变孝敬、亲情等美好情愫。
有专家认为,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乡下人”与“城里人”界限愈发模糊,“反向春运”有助于城乡文化更好融合。“父母来到城市,能直观感受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会为孩子的奋斗感到自豪,互相增进理解。”在江苏无锡工作的“00后”张凡说。
客观上,“反向春运”能减少运输压力、增加上座率,有助于均衡配置运力,实现效益增长。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虽然春运方向在变,团圆形式在变,但“反向春运”热潮下,代际之间温情互融,城乡文化彼此渗透,春节作为“团圆节”传递的情感共识始终如一: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年。 (据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