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斯朗·丹增曲培:
以经济互嵌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成龙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各有特点,经济互补性强、依存度高。”正在召开的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省人大代表、武汉唐古拉汉藏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斯朗·丹增曲培向大会提交《关于聚焦经济互嵌发展,不断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的建议》。
“推动经济互嵌发展,湖北有实践基础。”斯朗·丹增曲培说,湖北、西藏、新疆三地企业已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企业,并打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鄂藏疆”,旨在以湖北、西藏、新疆三地土特产资源为依托,通过密切商贸往来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斯朗·丹增曲培建议,湖北应持续擦亮“鄂藏疆”品牌,并以该品牌为载体进一步推动“藏品疆品入鄂,鄂品入藏入疆”活动和“民营企业进边疆,边疆产品销湖北”活动,通过商贸交往带动群众交融。同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中心”在武汉落地建设,依托该中心举办系列文化节庆、展览展示等,将其打造成各民族文化研究传播的基地和各族同胞互嵌共融的平台。
省人大代表黄艳峰:
实施“兵支书”成长工程
支持退役军人建功基层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三春
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广水市广水街道驼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艳峰建议,由组织部、社会工作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等联合实施“兵支书”成长工程,着力提高退役军人在村“两委”即村党支部、村委会中担任职务的数量和占比并加强能力培训,更好地支持退役军人建功基层。
他建议从“选、育、树、扶”四个方面实施这一工程,即建立退役军人党员、骨干台账,做好退役军人返乡后的跟踪管理。专项开展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业务和实践培训,努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熟悉村级事务、群众认可度高的“兵支书”后备队伍。按照发现一批、培养一批、推荐一批的工作思路,积极将优秀退役军人纳入村(社区)“两委”后备人选。做好对在任“兵支书”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建平台、促交流、谋发展。整合农业农村、财政等行业资源,支持“兵支书”产业发展,激发“兵支书”建功基层内生动力。
省政协委员姜海燕:
为课后服务内容
设立校外优质资源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三春
自“双减”政策推行以来,我省各地区积极响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省政协委员、宣恩县第三民族实验中学副校长姜海燕调研后发现,不少学校尤其是基层的校园内,依然存在学校课后服务局限于作业辅导,内容过于单一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她提出建议:为课后服务设立校外优质资源库,引进行政力量和市场资源等,更好地巩固“双减”成果。
她建议,对课后服务项目给予更全面的政策保障和支持,鼓励各地区学校结合本地特色与学生具体需求,自主开发多样化课程,涵盖艺术、体育、科技、人工智能、文化传承等领域。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各县市区建立课后服务资源库,鼓励学校以专用资金特聘或邀请专业人士、志愿者等参与课后服务工作,提升课后服务的量与质,拓宽学生视野。
此外,姜海燕呼吁要多“走出去”开展多种形式的“双减”成果展示活动。例如支持学校与社区合作,在各地的社区常态化设立学生作品成果展示专区,提升学生自信心和兴趣,吸引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
省人大代表赵青:
做优江汉大米品牌
让湖北米香飘全国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做强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做优江汉大米等省级区域公用品牌。”1月17日,省人大代表、南漳县寨子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青高兴地说,“我们农业人干劲更足了!”
襄阳市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具有得天独厚的生产优质稻米的自然条件。全市年均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190多万亩,产量稳定在95亿斤左右,占全省近五分之一。其中,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产量超过36亿斤,在省内占有重要地位,是名副其实的“湖北粮仓”。然而,目前“江汉大米”品牌主要覆盖江汉平原区域内的37个县市区,襄阳市“颗粒无收”。
赵青说,襄阳位于江汉平原汉江上游,水质优良,水稻口感上乘,建议将襄阳南部的南漳县、宜城市、襄州区纳入“江汉大米”品牌建设范围,将襄阳部分企业作为“江汉大米”核心及后备企业,这样更能推动“江汉大米”省级公用品牌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湖北稻米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促进全省稻米产业快速发展,让湖北米香飘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