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张静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聚势突破、整体提升”是一个充满力量感与进取精神的词语组合,其深层所指就是进一步明确了湖北发展的方位感。
■提能级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优质效突出发展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增后劲强调发展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强支撑体现发展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杨刚强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能级、质效、后劲、支撑四个方面在整体提升中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系统框架和内在逻辑。
■要敢比先进找差距,敢与快的地区赛速度,敢与强的地方竞实力,不断激荡实现整体提升的动力。
胡荣涛
湖北省委党校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聚势,就是将各种资源、能力或优势集中起来,以实现预期的目标或愿景。湖北可聚之“势”、必聚之“势”,既有物质层面之“势”,也有精神层面之“势”,含有形之“势”,也含无形之“势”。
■“广阔前景”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历史过程,而是需要艰苦攀登、艰难跋涉才能到达的高峰。
“聚势突破、整体提升”
充满力量感与进取精神
湖北日报记者:“当前湖北正处在聚势突破、整体提升的关键时期,多年积累的区位交通、科技创新、现代产业等比较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胜势,湖北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这是省委就湖北发展作出的一个深刻判断。我们怎么理解这个判断对于湖北的意义?
杨刚强:湖北要行稳致远,只有明确“身在何处”,才能笃定“走向何方”。这一深刻判断从历史维度总结了湖北长期积累的深厚优势,从现实维度指明了湖北强化发展胜势的路径,从未来维度增强了湖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奋勇担当的信心。
从湖北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经过长期的改革发展,湖北进入从交通大省到综合枢纽、从科教大省到创新高地、从传统产业驱动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的跨越期,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湖北的竞争优势正在加速积蓄和重塑,正处在高质量发展聚势突破的新阶段。
从湖北现实发展的路径来看,全省上下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不断推动“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通过强化枢纽功能,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战略支点的辐射力。
从湖北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作用来看,湖北正处于从“中心区域”向“区域支点”跃升,从“局部发力”向“整体提升”转型的关键时期,彰显了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的坚定信心和美好前景。
张静:“聚势突破、整体提升”是一个充满力量感与进取精神的词语组合,其深层所指就是进一步明确了湖北发展的方位感。“辨方位而正则”,明确方位才能找准方向,把握大势才能赢得未来。
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聚势突破、整体提升”。一是在牢牢把握国家发展大局中认识我省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处理“全局所需”和“湖北所能”的关系,坚决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重任,在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加快塑造新优势、拓展新空间、激活新潜能、作出新贡献,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二是在深刻盘点湖北家底、梳理湖北优势中认识我省所处的历史方位,把党中央对湖北的厚爱支持、长期厚植的综合优势、攻坚克难的奋进过程、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转化为新的高质量发展实绩。三是在追求发展迈上更高台阶中认识我省所处的历史方位,立足新的更高起点推动发展动力转向全面创新、发展布局突出协同融通、发展方式追求绿色转型、发展格局强调内外联动、发展目的实现公平正义,更好发挥经济大省枢纽作用、支撑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
聚发展态势、各类优势、奋发气势、浩荡声势
湖北日报记者:湖北可聚之“势”、必聚之“势”有哪些?
胡荣涛:聚势,就是将各种资源、能力或优势集中起来,以实现预期的目标或愿景。湖北可聚之“势”、必聚之“势”,既有物质层面之“势”,也有精神层面之“势”,含有形之“势”,也含无形之“势”。
乘势集聚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这几年,湖北顶住疫情重创,全省发展一路顶压前行、一路回升向好,走出了一条“疫后复苏—复元打平—重回赛道—修复向好—聚势突破”的昂扬向上发展曲线。同时,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赋能,为湖北发展不断巩固、集聚了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
持续积聚长期积累的“各类优势”。湖北具有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得水独优的资源禀赋,在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独特优势。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全域创新格局深入构建,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布局中的重要一极。湖北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着力构建“51020”现代产业集群,“新”的动能更加强劲,强的支撑持续夯实。在科教、产业、区位、交通、生态等方面长期积累的综合优势,让湖北“稳”的基础持续巩固、“进”的氛围更加浓厚。
着力凝聚克难攻坚的“奋发气势”。湖北在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以及区域协调发展中展现出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气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建成支点”的要求相比,湖北发展的整体能级还有待提升,以增强战略支撑力;科技和产业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以增强硬核竞争力;流域综合治理、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还有待进一步强化,以增强生态承载力;对内对外开放还需进一步扩大,以增强要素集聚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还需进一步协同,以增强辐射带动力。这些都需要着力凝聚克难攻坚的奋发气势,坚决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
广泛汇聚众志成城的“浩荡声势”。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众志成城的事业,是全省上下的重任。万里长江第一桥“天堑变通途”,“武字头”重器挺起共和国工业脊梁,“九八”抗洪铸就钢铁长堤,抗疫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拼来山河无恙……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以攻坚克难的斗志、一往无前的决心、战无不胜的信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书写了恢弘壮阔的英雄史诗,汇聚了全省上下众志成城的浩荡声势。
能级、质效、后劲、支撑共同锚定
支点建设的坐标与航向
湖北日报记者: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对湖北发展提出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向着“三个更高”的方向迈进,为什么要求我们推动支点建设在能级、质效、后劲、支撑等方面实现整体提升?
杨刚强:“建成支点”是湖北发挥自身优势、奋发进取的系统工程,也是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长期工程,能级、质效、后劲、支撑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系统框架和内在逻辑。
能级体现发展水平的高度和核心竞争力,是整体提升的核心目标。湖北的高能级不仅体现为经济总量的提升,还表现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对外开放、绿色发展、区域协同等能级的层次跃升,形成以创新链为核心驱动,以产业链为重要支撑,以区域协同为空间保障,以开放提升为外向助力,以绿色发展为生态动力,协同推动湖北能级整体跃升的格局。
质效反映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是衡量整体提升成效的重要标志。主动融入全国创新链,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整体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就能为建成支点提供坚实保障和强大动能。
后劲是发展的潜力和持续动力,是整体提升的长远保障。后劲的增强主要依托科技创新、人才储备、生态可持续性等长期要素,保障发展动能的延续性和抗风险能力。聚焦人才、数据等关键要素的集聚和优化配置,提前布局量子信息、脑机接口、绿色低碳等未来产业,推动数据要素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抢占新一轮发展的战略高地,“建成支点”就能获得持续动力。
支撑是实现整体提升的根本所在,决定了“支点”的稳固性和承载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提升物流枢纽功能,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生态保护,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就能不断筑牢湖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张静:推动支点建设在能级、质效、后劲、支撑等方面实现整体提升,是立足区域发展格局的科学判断,是对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刻把握,是应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客观需要。
提能级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能级是区域集聚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集中体现,通过集成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开放联通、生态宜居、文化交往等核心功能,集聚国际人才、全球资本等高端要素,不仅可以推动区域能级和综合实力的跃升,也会提升“支点”的综合承载能力与辐射带动能力,为“支点”质效、后劲提供坚实基础。
优质效突出发展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厚植创新优势育动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全面创新。拓展空间增动力,发挥区域战略叠加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成势,全域共同发展势成。向全面深化改革要动力,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集成改革,为“支点”能级和后劲提供强大动能。
增后劲强调发展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创新发展优势,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低碳转型优势,将当前的“奋进起势”变为更大的“争先胜势”,在经济发展中挑好大梁,在国家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为“支点”能级和质效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强支撑体现发展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统筹推进“稳增长”和“促改革”,统筹推进“畅循环”和“优供需”,统筹推进“增动能”和“调结构”,统筹推进“强主体”和“聚合力”,统筹推进“防风险”和“保民生”,为“支点”能级、质效和后劲提供坚强的保障。
能级、质效、后劲、支撑辩证统一、有机融合,共同锚定“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坐标与航向。应一体推进并整体提升发展能级、发展质效、发展后劲和发展支撑,推动“支点”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争取今天相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相较今天做得更好
湖北日报记者:“广阔前景”不会自动变为现实,“大有可为”更待奋发有为。加快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需要我们发扬什么样的工作作风?
胡荣涛:“聚势突破、整体提升”,一方面要敢于与好的比、与快的赛、与强的竞,着力把湖北优势显出来,把短板补起来。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发挥湖北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全面塑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新动能,坚决冲破保守僵化思维,勇于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突破制约科技创新的各类显性和隐性“瓶颈”,构建全方位支持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着力强化湖北区位交通优势,全面梳理交通运输各链条各网络,补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短板弱项,加快联网补网、强链提速,畅通国内大循环湖北节点,做强国际大循环湖北枢纽。努力重塑湖北现代产业优势,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全省各地要目光向内纵向比,争取今天相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相较今天做得更好。坚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将良好的发展势头不断集聚延伸、引向深入,积小胜为大胜,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突破新的发展关口,迈向更高的发展台阶。推动支点建设,应有时间观念、紧迫意识,充分发扬敢打敢拼的工作作风,做到高效率、快节奏、扎实干、有作为。
“广阔前景”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历史过程,而是需要艰苦攀登、艰难跋涉才能到达的高峰。只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踏石留印的奋斗精神,坚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进取姿态,坚守滚石上山、不胜不休的坚韧作风,就一定能够将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强势崛起的坚实支点。
杨刚强:发扬敢于担当的作风。湖北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中肩负着重要使命,需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更强的责任担当,把宏伟蓝图转化为具体行动,真抓实干,干就干好。
发扬敢打敢拼的作风。应当立足湖北在全国发展战略格局中的战略功能,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勇于自我革新,敢比先进找差距,敢与快的地区赛速度,敢与强的地方竞实力,不断激荡实现整体提升的动力。敢于直面困难、攻坚克难,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关键领域,拿出“啃硬骨头”的决心,勇于开辟新赛道,以拼劲和韧劲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发扬协同共进的作风。全省上下需要拧成一股绳,完善激励机制,形成区域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激发全省上下争先创优、勇挑重担的动力。以武汉都市圈为引领,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凝聚更大共识,开拓发展新空间。打破条块分割,加强跨部门、跨领域合作,构建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集中攻坚,精准施策。动员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湖北发展,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磊 张双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