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6日

省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

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创良好金融环境

2024年6月15日,全省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启动仪式在武汉举行。

全省金融机构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增强民众防非意识。

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是一场持久战。过去一年,在省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项工作机制统一部署下,全省上下建强监测预警体系,强化行政处置和刑事打击,深入推进宣传教育,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了良好金融环境。

什么是非法集资?

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

非法集资行为需同时具备以下三要件:

非法性: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

利诱性: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

社会性: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非法集资涉及的主要领域及手法有哪些?

1. 民间投融资中介

以投资理财为名义,承诺无风险、高收益,公开向社会发售理财产品吸收公众资金,甚至虚构投资项目或借款人,直接进行集资诈骗。为资金的供需双方提供居间介绍或担保等服务,利用“多对一”或资金池的模式为涉嫌非法集资的第三方归集资金。实体企业出资设立投融资类机构为自身融资,有的企业甚至自设或通过关联公司开办担保公司,为自身提供担保。

2. 网络借贷

一些网贷平台通过将借款需求设计成理财产品出售给出借人,或者先归集资金、再寻找借款对象等方式,使出借人资金进入平台的中间账户,形成资金池。一些网贷平台未尽到身份真实性核查义务,未能及时发现甚至默许借款人在平台上以多个虚假名义发布大量借款信息,向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个别网贷平台编造虚假融资项目或借款标的,采用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模式,为平台母公司或其关联企业进行融资。

3. 虚拟理财

以“互助”“慈善”“复利”等为噱头,无实体项目支撑,无明确投资标的,靠不断发展新的投资者实现虚高利润。以高收益、低门槛、快回报为诱饵,利诱性极强,如“MMM金融互助社区”宣称月收益30%、年收益23倍的高额收益,投资60元至6万元,满15天即可提现。无实体机构,宣传推广、资金运转等活动完全依托网络进行,主要组织者、网站注册地、服务器所在地、涉案资金等“多头在外”。通过设置“推荐奖”“管理奖”等奖金制度,鼓励投资人发展他人加入,形成上下线层级关系,具有非法集资、传销相互交织的特征。

4. 私募基金

公开向社会宣传,以虚假或夸大项目为幌子,以保本、高收益、低门槛为诱饵,向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私募机构涉及业务复杂,同时从事股权投资、P2P网贷、众筹等业务,导致风险在不同业务之间传导。

5. 养老机构

打着提供养老服务的幌子,以收取会员费、“保证金”,并承诺还本付息或给付回报等方式非法吸收公众资金。以投资养老公寓或投资其他相关养老项目为名,承诺给予高额回报或以提供养老服务为诱饵,引诱老年群众“加盟投资”。打着销售保健、医疗等养老相关产品的幌子,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等方式吸引老年人投入资金。不法分子往往通过举办所谓的养生讲座、免费体检、免费旅游、发放小礼品、亲情关爱等方式骗取老年人信任,吸引老年人投资。

6. “消费返利”网站

消费返利网站打出“购物=储蓄”等旗号,宣称“购物”后一段时间内可分批次返还购物款,吸引社会公众投入资金。返利网站在提现时设置诸多限制,使参与人无法将投入的资金全部取出,或将返利金额与参与人邀请参加的人数挂钩,成为发展下线会员式的类传销平台。此种运作模式资金运转难以长期维系,一旦资金链断裂,参与人将面临严重损失。

7. 农民合作社

有的农民合作社打着合作金融旗号,突破“社员制”“封闭性”原则,超范围对外吸收资金,用于转贷赚取利差或将资金用作其他方面牟利等。有的农民合作社公开设立银行式的营业网点、大厅或营业柜台,欺骗误导农村群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郑重提示

参与非法集资的损失谁来承担?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第25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非法集资中获取经济利益。因参与非法集资受到的损失,由集资参与人自行承担。这意味着一旦社会公众参与非法集资,其利益不受法律保护;经人民法院执行,集资人仍不能全额清退集资款的,应由参与人自行承担损失,不得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承担。

如何识别防范非法集资?

一、抵制诱惑,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高利投资项目、高息理财等,不被小礼品打动,不接受“先返息”之类的诱饵。

二、树立正确投资意识,通过金融机构客户服务电话、银行官方网站等正规服务渠道咨询购买金融产品,不购买一般工商企业发售的理财产品。不与自称是银行、保险从业人员的个人签订投资理财协议,不接收从业人员个人出具的任何收据、欠条。

三、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通过金融监管部门网站,查询拟投资企业是否具有开展金融业务的资质,通过媒体和互联网资源,搜索查询相关企业违法犯罪记录,遇到涉嫌非法集资行为及时举报投诉。

四、理性识别“理财”“保险”产品和“投资项目”,务必提高警惕,不要盲目相信,先征求家人意见,多与懂行的朋友交流和咨询,拖延一段时间再做决定。

警示案例

案例1

被告人张某为筹集建设养老院的资金,在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情况下,先后与艾某等人签订合作协议,由后者组建营销团队,通过在老年人聚集的公共场所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到工地参观、召开推介会、发布宣传视频等形式,向社会公开宣传,并以提供“养老享老”服务和高息返利为诱饵,引诱老年人出资办理会员卡,并承诺三年期满后可以将会员卡内资金转为住宿费用,其间按年化10—15%的利率返利。2022年11月至2023年8月,张某共向1747名老年人吸收资金共计1.59亿元。

【风险提示】

养老产业、“银发经济”蓬勃发展,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金融防范意识较差的特点以及寻求养老保障的心理,以提供老年服务、建设养老公寓等为由,以老年人为侵害对象进行非法集资,社会危害严重。请广大老年群体提高防范意识,切莫轻易相信。

案例2

某旅行社有限公司在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下,以“免费旅游”“储值投资”“消费返利”为名,采取发传单、赠送小礼品、组织聚餐和旅游等方式,公开向社会不特定人群进行宣传,吸引社会公众办理该公司名下的旅游储值卡、签署股权书,并承诺10%-15%不等的年化回报率,直至该公司出现资金链断裂。经公安机关依法查明,该公司共计向800余名投资人累计非法吸收资金1.25亿余元,除去已返利部分,造成直接损失8000余万元。

【风险提示】

个别机构以“免费旅游”“储值投资”“消费返利”为噱头,吸引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参加旅游、参与投资,“高额回报”的背后往往暗藏投资风险,违背市场基本规律,一旦资金链断裂,投资者将面临严重损失。请广大群众增强防范意识,在外出旅游时,不要被“新型”旅游服务项目和高收益迷惑,警惕非法集资风险。

案例3

2024年5月,市民吴先生向警方报案称,他通过朋友介绍,接触了某网络平台的一个“云养牛”项目,该平台宣称,在国外拥有合作牧场,投资人只需线上投资认养,就能获得年化6%到13%不等的稳定收益。此外,每头牛都购买了保险,一旦死亡,投资者还能获得保险理赔。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吴先生和该平台签订了合同,先投入5000元购买了一头牛的所有权,一个月后,如约收到了回购款和返利。此后他逐步加大投资力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投入近300万元,认养了600头牛。2024年5月,吴先生登录平台后发现,其账户内的牛被平台强制回购,并全部折抵成了6万斤牛肉的兑换额度,且无法兑现。

后经警方侦办,发现所谓的“云养牛”项目为虚假项目,位于国外的牧场亦不存在。经查,以犯罪嫌疑人张某为首的犯罪团伙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包装“云养牛”项目,以高额收益为诱饵、吸收资金,共非法募集资金5亿余元。

【风险提示】

近年来,随着云经济的发展,加之政府部门对于农业生产的持续关注和扶持,易使得这类违法犯罪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提醒广大投资者,在投资云经济项目时,一定要擦亮眼睛,谨防上当受骗。

重拳出击 切实维护群众财产安全

非法集资破坏正常经济金融秩序,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当前,犯罪分子往往假意迎合社会公众对个人资产保值增值需求,打着“经济新业态”“金融创新”等幌子,包装推出“投资理财”“金融互助理财”“股权理财”等形形色色的理财产品,借新还旧,制造庞氏骗局,吸收公众资金,最后卷款跑路,造成参与人经济损失,甚至倾家荡产。

为进一步形成“防非打非”合力,机构改革后,我省建立了省级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项工作机制,该机制由39家单位组成。截至目前,已经有13个市州建成这一机制。

在专项工作机制高效运转下,公检法机关加大案件侦办力度,尽最大可能追赃挽损,稳妥推进案件处置。2024年度,全省非法集资存量案件比年初下降39.06%,新发案件涉及金额和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2.75%、74.71%。

此外,按照全国统一部署,我省正在组织开展为期2年的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和1年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风险专项整治。各地、各部门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推动构建非法集资风险全链条治理体系,以实实在在的硬举措切实推动社会面金融环境持续改善,守护人民群众来之不易的“辛苦钱”“养老钱”“救命钱”。

协同发力 多措并举开展防非宣教

只有每一位公民切实认清非法集资的本质和危害,提高识别能力,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非法集资的发生。

连年开展集中宣教活动。我省连续12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2024年6月15日,湖北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启动仪式暨集中宣传日活动在武汉举办,全省各地、各有关单位同步开展,各现场参与群众逾10万人,线上参观同步直播人次突破150万。2024年宣传月期间,全省累计开展“七进”宣传活动21334次;发送短信478万余条;依托网络发布原创作品2682个、转发作品33604个,总点击量899万余次;播出户外广告,发放宣传品合计391万余次。

持续开展常态化防非宣传。湖北日报、湖北卫视等省内主流媒体制发宣传专版,策划AI手绘长图在客户端首页集中展示,在《湖北新闻》片尾播放公益宣传片,制作宣传小贴士。协调各行业主管部门做好结合文章,在本行业开展防非日常宣传,推动金融机构网点滚动播放宣传片、发放宣传品;各地通过轮播公益广告片、签订抵制承诺书等多种方式开展防非宣传教育;创新防非宣传形式,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快板等艺术形式融入防非宣传,全省涌现出武汉处非轻骑兵、襄阳防非处非志愿服务队、宜昌金融大讲堂、荆州沙市金融卫士、咸宁金融庙会等宣传名片。

市州传真

武汉:强化源头治理 推动早识别早发现

武汉市建立了“市区联动、部门协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式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机制,组织协调相关条线执法力量,开展核查研判。武汉市打非职能部门联合政法部门,将防范非法集资风险纳入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多个重点区完善优化了群众举报奖励制度,进一步下沉非法集资防控工作重心,有效打通基层“微循环”,做好源头控制。

2024年,武汉市累计排查市场主体18453户次,监测主流媒体发布广告15.5万余条次,抽查监测全市户外广告3812条次。

为提升群众防非意识,武汉市全力打造“防非轻骑兵”宣传品牌,精心排演接地气的快板、小品、相声等文艺节目,深受群众喜爱。2024年向金融机构、律所、地方金融组织等招募“防非轻骑兵”公益宣传讲师24名,进社区举办普法宣讲18次,防非宣传基本实现对全市行政区划全覆盖。

襄阳:强化“线上+线下” 推动宣传教育全覆盖

襄阳市打非职能部门从全市8000名金融行业青年中,筛选出1000名优秀青年组成“防非处非”志愿服务队,分为50支小分队,结合社区网格员、“双报到”党员等力量,联动“红色驿站”,以巡展巡讲、金融夜校等方式向群众专业化讲解防范非法集资知识和解读金融法规政策,全面扩大宣传攻势。

襄阳市还不断丰富防非宣传形式,组织编排了“看好咱们的钱袋子”“都是集资惹的祸”等原创防非话剧、小品,联合红色文艺轻骑兵开展百余场文化下乡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使防范非法集资意识入脑入心。

宜昌:强化共管共治 推动早处置早化解

宜昌市不断完善行政处置工作机制,积极整合各方资源,细化工作措施,统筹推进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重点开展“打早打小”工作,在全市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同防共治的工作格局。

宜昌市打非职能部门组织公安、市场监管、金融管理及相关行业主管等部门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职责、统一行动、协同作战、联合执法;制定非法集资行政处置工作流程,统筹执法资源,各相关单位结合自身职责依法开展行政处置工作,让专业人干好专业事,按照“边查边打,查打结合”的原则,对问题线索不查清不放过、不处理不放过,高效打击处置非法集资活动。

今年以来,宜昌市累计共排查涉金融类市场主体13317家,核实涉嫌非法集资线索9条并开展行政处置,有效遏制风险扩散蔓延,“打早打小”取得阶段性成效,获得市民好评。

--> 2025-01-16 省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302788.html 1 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创良好金融环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