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龙华、通讯员王越)历经10次手术、数次清创、皮肤移植,甚至不得不截掉一根手指,1月7日,徐爷爷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创伤外科经历了长达3个月的治疗后终于康复出院,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竟是一根看似不起眼的鱼刺。
武汉人徐爷爷今年81岁。3个月前,在家中做饭时,不慎被鱼刺扎伤手掌。起初,伤口只是轻微疼痛,少量流血,老人并未在意。到了晚上,疼痛逐渐加剧,他的左手开始肿胀。第二天,症状进一步恶化,疼痛、红肿愈发明显,甚至出现了水泡。当日下午,徐爷爷被紧急送往同济医院创伤外科住院治疗。
医生迅速对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为维氏气单胞菌感染。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淡水、海水、污水和土壤中,一旦伤口感染该菌,病情进展迅速,严重时可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创伤外科副主任医师高伟介绍,海鲜中携带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如链球菌、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弧菌等,都可能引发感染。细菌从伤口侵入后,12小时内就可发病。在处理海鲜时大家应佩戴厚手套或者两层手套,防止虾、蟹尖壳划破手套,扎伤手部。格外留意海产品的尖刺部分,如鱼鳍、虾头和蟹身等,避免刺伤。如果不小心被虾、蟹、鱼刺伤,应立即在流动的水下或肥皂水冲洗伤口至少15秒,同时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毒素,用酒精、碘伏充分消毒伤口。切忌用针挑出鱼刺、用嘴吸出毒素,因为这些方式容易加重感染;也不可使用生理盐水,因为这些致病菌嗜温嗜盐,生理盐水会加速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如果出现疼痛、瘙痒、肿胀、腹泻或发热等症状,须立即到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