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五个“必须统筹”的要求是完全契合的,体现了目标与路径的一致、宏观与地方的结合、整体与重点的统一。
我省把统筹优化供给和扩大内需摆在首位予以强调,是立足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直面当前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作出的战略安排,对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具有重要作用。
优化供给和扩大内需不是孤立的、对立的,更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找准二者的结合点发力点更能靶向发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堵点卡点。
目标与路径的一致、宏观与地方的结合、整体与重点的统一
记者:如何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必须统筹”,与我省提出的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重点在“五个统筹”上下功夫之间的内在关联?
郝华勇: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五个“必须统筹”的要求是完全契合的,体现了目标与路径的一致、宏观与地方的结合、整体与重点的统一。
具体来看,“统筹优化供给和扩大内需”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一致,指向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协同发力,畅通经济循环。
“统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一致,指向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的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统筹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一致。湖北通过国有“三资”有效统筹、配置和监管,以财政—金融—投资的统筹联动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循环机制,既盘活家底又化解风险,更促进了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这也契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等要求。
“统筹内循环和外循环”契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要求,湖北需要发挥居中得厚的区位联系优势、多式联运的交通枢纽优势,以畅通国内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释放需求潜力,以国内循环的畅通牵引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共进。
“统筹风险防范和发展转型”体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我们要确保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金融安全、生态安全,持续提升社会安全稳定风险防控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落实好“五个统筹”的任务部署,湖北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总体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要求,也内嵌于湖北“五个统筹”之中。
立足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直面当前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作出的战略安排
记者:在“五个统筹”的工作要求中,我省为什么把统筹优化供给和扩大内需摆在首位予以强调?
郝华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时,提出“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在安排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时,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置于九项任务之首。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部署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的“五个统筹”中,将“统筹优化供给和扩大内需”摆在首位,正是基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现实的考量安排。
从国际看,当前外部环境变化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市场上,促进大国市场优势、内需优势与制造业大国、产能优势的高效匹配,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从国内看,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边际走低、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不高、社会预期偏弱,深层次的症结正是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失衡,破解当前困境的关键就是统筹优化供给和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从湖北看,经济发展既有全国共性问题,也有区域个性问题。湖北作为经济大省,在挑大梁的过程中,需要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通过消除区域的堵点痛点为畅通全国经济大循环、助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探路先行。同时,湖北内需市场广阔、四化同步发展带来的需求强劲,而且作为科教大省,湖北具备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创新的条件,新质生产力加速孕育,为提升供给质量、创造更多需求积累了优势。
我省把统筹优化供给和扩大内需摆在首位予以强调,是立足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直面当前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作出的战略安排,对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具有重要作用。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均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表现
记者:请具体分析一下统筹优化供给和扩大内需之间的深层关系。
郝华勇:供给和需求分析是经济学分析的基本视角,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形成供求机制,供求机制与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共同构成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供给和需求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二者的基本均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表现。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重,有利于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均衡。
在目标导向上,统筹优化供给和扩大内需,统一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自2015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供给体系质量不断升级,提高了对需求升级的适应性;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既巩固了前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又着眼于国民经济系统,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2020年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发展与安全并重的高度谋划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强调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回顾这个过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党在集中统一领导经济工作中,善于运用系统观念统筹供给和需求,从整体上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2020年以来再次强调的需求侧管理,不再仅着眼于逆周期调节、以短期宏观政策为工具、调节需求总量、熨平经济周期,而是更加注重完善体制机制,更有效挖掘内需潜力,把潜在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激发出来,形成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在统筹供给和需求过程中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找准结合点发力点更能靶向发力
记者:统筹优化供给和扩大内需,需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郝华勇:在任务举措上,需要找准结合点发力点。优化供给和扩大内需不是孤立的、对立的,更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找准二者的结合点发力点更能靶向发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堵点卡点。
例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涵盖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围绕数字经济发展的新业态,聚焦数据的收集、存储、加工与运用,满足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短期能够稳投资、扩内需、拉动增长,长期能够促升级、优供给、提升质量,兼具优化供给和扩大内需双重作用。再如,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既可以充分释放工业设备更新潜力、进一步激发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锚定高端、智能、绿色的发展方向,以设备升级带动产业整体竞争力跃升,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短期扩内需、稳增长,长期调结构、促转型,促进供给和需求在高水平上动态平衡。
在价值取向上,需要站稳人民立场。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明确要求。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经济工作始终,落实在统筹优化供给和扩大内需的具体举措上,特别是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紧密结合,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例如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把社会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激活城乡融合发展的内需潜力”“建立需求统计调查机制,精准找到需求、激活需求”等要求,正是着眼于城乡社会建设的短板,通过加大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社会建设投入,发展服务经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既可以优化供给和扩大内需,还能够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