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2月22日,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湖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以下简称“省质检院”)的高级工程师巴鑫是4位湖北“先进工作者”之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近巴鑫,听他讲述在技术援藏期间,为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攻克氆氇纺织品固色难题的故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通讯员 杨玉洁 刘书恒
氆氇(pǔlu)是手工织成的藏毛呢,制作藏装、藏靴、金花帽都离不开它,是藏族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素有“氆氇之乡”之称的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一位湖北博士的到来,让当地群众最爱穿的黑色氆氇不再掉色,当地氆氇产业化道路由此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七次调研
找出黑色氆氇掉色原因
“穿的是氆氇,吃的是糌粑”描绘了藏族同胞心中的小康生活。
“在拉萨,扎囊县人开的氆氇档口约有40个。”山南市扎囊县副县长李小华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扎囊氆氇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氆氇制作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是当地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当地人意识到,走向产业化,是扎囊氆氇“出圈”的必由之路。
2023年7月,省质检院高级工程师、博士巴鑫作为湖北省第十一批短期援藏专技人才,踏上了去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市场监管局的援助之路。
一日,和当地市场监管局质量科科长黎昕闲聊时,他得知藏族群众喜欢穿黑色氆氇做成的藏袍,但山南扎囊县等地的氆氇产品色牢度指标时常达不到标准要求,产品容易褪色,制约了产业化转型之路。
氆氇为何会掉色?为了找到症结所在,巴鑫和黎昕第二天就开着车从山南市出发,抵达扎囊县开展调研,走访氆氇合作社、销售点以及染坊。
调研过程中,巴鑫了解到,传统的手工扎囊氆氇由农牧民们分散在家染色,对环境有一定影响。近年来,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扎囊县开设了两家取得环保资质的印染企业,农牧民们织完一卷12—18米长的氆氇,可以到这两家企业集中印染。
“调研前后进行了7次。”黎昕告诉记者,那时巴鑫的皮肤被晒得黑红、衣鞋上常常沾满染料。克服自然条件和语言不通等难关,巴鑫和同事们终于摸清了黑色氆氇的掉色原因——
地理气候原因,山南市地处青藏高原,水的沸点约88℃,升温不够,羊毛鳞片状结构未完全打开,染料不易进入,染色效果不佳;印染企业生产设备简易,企业缺乏价稳质优的染料和固色剂进货渠道,工人们的操作也不太规范,生产模式较为粗放。
携手教授
三百多次测试找出固色方案
揪出了原因,下一步就得找解决方案。
面对染色难题,物理学博士巴鑫拿不出具体的解决方案。通过熟人牵线,他联系上了纺织印染技术专家、武汉纺织大学教授蔡映杰。巴鑫和同事们成了蔡映杰在山南的“眼睛”,为他的研究传递信息、采集样本。
2023年12月,巴鑫结束援藏工作回到湖北,但氆氇固色方案研究项目仍在继续。武汉纺织大学、省质检院和山南市市场监管局达成合作,启动扎囊氆氇质量提升项目。
为了给当地企业减负,本次质量提升秉持着三大原则——不新建厂房、不采购大型设备、不增加企业负担,这就要求湖北团队研制出“轻快好省灵”的技术方案。
经过一年的反复试验,蔡映杰带着研究团队对100多个样品做了三百多次染色实验,联系了多家助剂生产商,团队在18个实验方案中遴选出最适合的固色剂,攻克了黑色氆氇印染关键技术。
“通过实验室的筛选试验,我们确定了黑色染料,这款染料染色性能好,成本低还环保;筛选出的固色剂,能够高效提升染料和氆氇的结合力。”蔡映杰介绍,今年5月8日的实验室检验结果显示,该方案达到国家标准,可以进入现场实践环节了。
为企减负
赴藏传授全套印染方案
今年7月初,巴鑫再度启程前往山南市。
这次他带来了湖北团队为该市印染企业量身定制的“染色+固色”全套方案,并且以现场教学培训的方式将染料选取标准、染料配方、染色流程、染色质量控制等技术推广应用至扎囊县氆氇印染企业。
现场,技术人员手把手地将固色剂配比、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传授给扎囊县某氆氇公司员工。
技术人员对使用新技术染色的氆氇进行了抽样并送检。今年8月,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和武汉纺织大学出具的报告均显示,使用“湖北方案”染色的黑色氆氇色牢度指标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
山南市市场监管局局长罗布次仁表示,下一步该局将继续在湖北专家的技术支持下,攻坚黑红、棕色、红色等颜色氆氇的染色固色方案,完善形成“高原地区氆氇印染工艺规程”地方标准。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谢谢巴鑫博士帮我们攻克了质量难题。”李小华说,期待今后扎囊县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名副其实的“氆氇之乡”。
巴鑫在山南期间帮助山南市质量工作考核进入西藏自治区前三,获得湖北省第十一批短期援藏专技人才“先进工作者”称号。回到湖北后,他继续在岗位上挥洒科研热情。今年年初的雨雪冰冻天气之下,他指导融雪剂科学生产;开展光热、光电、风电等工程技术尽职调查,推动多项新能源标准制定和应用。
荣获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后,巴鑫笑着说,有机会还想去一趟山南,看看氆氇印染的新变化。
延伸阅读
近年来,省质检院练就了深厚的“湖北质检之力”,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产业绿色转型的助推器。
看标准之力
2024年,省质检院依托省能源标准化委员会(以下简称“能标委”),修订《湖北省能源标准体系框架》,制发规范性文件3项,筹建电网环境工作组。全年能标委推荐立项地标15项。
近年来,能标委大力开展能耗监测、节能评价、碳足迹、碳排放、零碳乡村等能源领域标准研制、验证评价工作,完善能源标准化体系,发挥标准牵引作用,推荐立项地方标准50余项,引领生产模式向绿色低碳转型。
看科研之力
2024年,省质检院承担的市场监管总局科技计划项目《食品包材中PFOS(全氟辛烷磺酸)和PFOA(全氟辛酸)的迁移规律研究及风险评估探索》和1项省局技术保障专项项目《低成本高消纳率磷石膏道路基层材料的制备、检验及评价技术研究》、2项省局科技计划项目《网络食品安全舆情分析及其在监管中的探索应用》和《35kV及以下挤包耐火电力电缆耐火试验装置研发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近年来,省质检院积极参与国家、省级科研项目研究,获评“高新技术企业”。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
看质量之力
2024年,省质检院为宜昌猇亭区新材料产业、远安县磷化工产业、劲牌神农酒业、鄂州市现代建筑工业化绿色产业、神农架生态康养等5个产业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产生经济效益2.02亿元。积极开展“湖北精品”产品质量检测和服务质量评价,指导改进企业标准、打造质量品牌。
近年来,省质检院入选国家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以“用”为导向,扎实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展现助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湖北质检风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通讯员 杨玉洁 刘书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