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通讯员 梁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
两年多来,湖北大力推动教联体建设,目前已有效覆盖80%以上的义务教育中小学,90%以上受访群众认为教联体帮助薄弱学校、乡村学校教学质量实现明显提升。
“你”“我”变成了“我们”
金岭小学是大悟县新城镇村办小学,因地处偏远、乡村空心化等原因,老师留不住,学生招不来,一度成为“空壳”校。在当地教育部门支持下,2021年与县城的大悟县思源实验学校“牵手”,经过一年的结对帮扶,取得一定效果。但是之前的帮扶,两校师生分开教,教学管理“两张皮”,各自为政,无法相融,困境并未真正摆脱。
2022年底,省教育厅、孝感市教育局部署推进县域义务教育教联体建设,思源学校纳入15个教联体建设试点,与金岭小学组建融合型教联体。
融在一起,就是资源整合,共同发展。“你”“我”变成了“我们”,思源学校与金岭小学按照“六个统一”质量标准,校领导和教师轮岗,两校学生交叉分班,探索推进“理念、管理、教学、师资、文化”全面融合,实行一体化管理。金岭小学教师队伍、教学质量“脱胎换骨”,以往流出的学生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孝感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教联体建设过程中,原先由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单向“输血”,向资源互补、双向联动与反哺的模式转变。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义务教育教联体覆盖率94.77%。其中紧密型教联体占比84.7%。2024年秋季开学统计,全市教联体内薄弱学校共回流学生9500余人,全市义务教育大班额从高峰时期的15%下降到1%以下,基本实现全面消除。
金岭小学的变化,是全省教联体建设的缩影。在教育数字化赋能下,教联体“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正在实现跨区域、跨校际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从2022年我省启动教联体改革试点至今,城乡、校际差距逐步缩小。国家监测显示,义务教育城乡差值系数2023年较2020年缩小16.9个百分点。今年6月发布的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报告显示,湖北公共教育得分比上年度进位13名。
百姓关注的“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得到有效纾解。
推进更大范围的公平优质
今年,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深入推进教联体建设再次提出要求。推进教联体建设,为教育强省夯实基点、增强后劲。省教育厅鼓励基层因地制宜,探索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联合办学,推进教联体发展提升能级、质效。
前不久,随县科普教联体12所学校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刘福江、徐世球教师团队展开地质科普实践交流。像这样的活动,已成为这个科普教联体的常态。
此前,因深耕科普沃土、开放办学,随县尚市镇净明小学在全国声名鹊起。从2023年开始,净明小学联合周边学校构建随县科普教联体,通过联校行动,结对帮扶,促进科学教育均衡发展和教师共同成长。
一年来,净明小学副校长汪家望感受最深的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看到各校教师学生都受益,我们共同进步,很有价值。”教师成长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轮岗交流获得了更多学习研修途径,乡村孩子通过教联体资源共建共享,获得了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城乡共建,一体打造,共同发展,五育融合,缩短了城乡之间教育差异。
在科普教育这面旗帜下,教联体区域内2所初中、10所小学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尚市二中农耕基地,尚市镇中心学校食用菌基地,净明小学气象站、太空种子种植基地等,丰富了教育内涵。今年,各校师生在科技竞赛、评选等多方面都有收获。
教联体还与武汉小学结盟,邀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孙万儒院士等担任客座教授,与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心、省市县科协等单位取得政策、硬件和人才支持,让教联体功能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大科普”教育格局还进一步辐射到周边省市中小学。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到2027年底,教联体建设有效覆盖9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和所有县(市、区)薄弱一中,每个县(市、区)至少办好1所优质高中,建有初中的乡镇至少办好1所优质初中,实现“县县有优质高中、镇镇有优质初中”,不断抬高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底板,逐步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推动县域教育水平逐步达到所在地级市的平均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