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由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长江职业学院等单位的社科专家组成的“中国调查·社科强县计划”荆州项目组一行,深入荆州市的田间地头和长江码头,探寻长江大保护、三产融合与强县发展的荆州实践路径。
调研组一行首先来到荆州区八岭山镇铜岭村。这里曾是长江边的一个“负债村”,如今乡村旅游发展得有声有色。铜岭村党支部书记李德琴介绍道:“我们依托乡村资源和荆楚文化的底蕴,打造了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研学旅行、科普教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体,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村中的老屋被改造成特色民宿,稻田变成了观光体验区,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离开铜岭村,调研组一行前往荆州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和江陵石化码头。这里是荆州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也是三产融合与县域发展的生动写照。荆州煤炭港务有限公司张中华向调研组介绍了当地如何利用浩吉铁路与长江黄金水道、荆州公铁两用桥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绿色低碳高效发展的新路径。在这里,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调研组一行深切感受到了荆州在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方面的坚定决心与卓越成效。
在调研过程中,专家组还深入了解了荆州在推进三产融合与县域发展方面的其他创新举措。荆州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服务业发展迅速的优势,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产业联动,实现了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在农业方面,依托长江沿岸的优越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种植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工业方面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服务业方面,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调研组对荆州在三产融合与县域发展方面的实践与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荆州市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产业联动,实现了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荆州市还注重加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这些经验做法不仅为荆州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其他地区的县域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针对荆州强县工程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少数指标进展不理想、特色亮点不突出等问题,调研组经过深入调研后建议,荆州应进一步找准和做强本地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和文化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同时,要加快数字化转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形成和壮大新质生产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此外,还需进一步加强三产融合,促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联动效应。在区域内,要创新融合强县工程建设体系,加强各县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努力推动全市强县工程成势见效,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 李闻一,长江职业学院 齐求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