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村民们拿着新房钥匙,搬进高楼,背后是城中村改造的宏大规划;当孩子们坐在崭新而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脸上绽放笑容,背后是新改建中小学校舍项目的快步推进;当居民们在城市口袋公园散步、锻炼身体,背后是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壮大……
一批又一批的“民生小事”从蓝图走入现实,给百姓生活“加温”。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李光正 龙华 邓伟
健康大网越织越密:从治病到防病
“叮!”12月18日上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病理科主任田素芳收到湖北省病理远程服务平台推送的一条远程病理会诊信息。打开链接,患者的数智化病理切片扫描高清图片映入眼帘。
“黄梅县独山镇48岁的农妇李女士,在当地医院被初步诊断为良性平滑肌瘤。考虑到该病少见,请求省级专家病理远程会诊。”仔细阅片后,田素芳给出会诊意见:建议加做免疫组化,考虑胃肠道外胃肠间质瘤,具有恶性潜能。
数秒后,会诊意见直达黄梅县人民医院病理科。
20日,在黄梅县人民医院接受完肿瘤切除手术的李女士面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感触颇深:“几年前,公公得了肺癌,她和家人带着公公到武汉大医院,排号、检查,辗转奔波,非常辛苦。两相对比,现在看病省心多了!”
“加快建设省级统筹远程诊疗服务平台,建成50家数智化病理科”——今年年初,湖北高位谋划推进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设。虽无先例可循,也无经验借鉴,但“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的承诺,让破浪前行更为执着。
从省委专题会议部署到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专题交流,从首个试点城市黄石率先破题到有序扩面至首批50家医疗机构,所有努力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目前,该平台已远程会诊3000余例,120家医疗机构开展第二批试点扩面。
以数智化病理为牵引,健康湖北建设聚力而行。全省超过1800家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实现互认,群众就医成本进一步降低;免费筛查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4291万人次,免费筛查适龄妇女“两癌”397万人次,为14岁女生提供免费自愿接种2剂次2价HPV疫苗,医防结合措施让“以健康为中心”理念落在了实处。
就业“金名片”越擦越亮:
202个荆楚特色劳务品牌带动400万人就业
“再接再厉,把咱们仙桃黄鳝越养越好!”年关将近,回想起这一年来的耕耘与收获,仙桃市张沟镇镇北村村民费伟拿着“最美仙桃鳝农”烫金红色证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今年10月,首届“仙桃鳝农”劳务品牌创新创业大赛在张沟镇先锋黄鳝交易大市场举行,现场揭晓20位“最美仙桃鳝农”,费伟就是其中之一。养鳝16年来,费伟不断创新网箱、浮筒等养殖模式,新建3个育苗温棚,是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和技术达人。
“仙桃鳝农这个劳务品牌,是我们当地就业的金名片、致富的金钥匙。”仙桃市人社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仙桃持续培育壮大“仙桃鳝农”特色劳务品牌,“仙桃鳝农”培训班开办56期,有力促进了周边群众就业创业,更为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这是我省大力发展荆楚特色劳务品牌的一个缩影。
我省围绕荆楚特色劳务品牌建设,深化“品牌链—产业链—就业链”三链融合,打造了一大批“就业长在产业上”的新样板。“蕲春艾灸师”发展市场主体4000余家,年产值120多亿元,带动30万人就业创业。“潜江裁缝”吸引200余家上下游企业,年产值300亿元,让越来越多的群众端起金饭碗。
截至目前,全省已打造202个荆楚特色劳务品牌,形成“一县一品”“一县多品”格局,关联约7.9万家企业,带动就业超400万人。
民生保障越兜越牢:呵护“一老一小”
一张张质朴的笑脸是百姓最真切的礼赞。
镜头一:久违的笑容,在刘志强脸上绽放。
拄着“适老化改造”免费配置的拐杖,品尝着社区食堂低盐低油的可口饭菜,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道东亭社区90岁的独居老人刘志强笑得合不拢嘴:“以前我出行、吃饭都是大难题,现在方便多了。”
镜头二:不为孩子托管犯愁的刘洁茹,舒展了眉头。
每个工作日早上8点,荆门市东宝区泉口街道浏河社区居民张洁,上班前准时把1岁多的儿子送到浏河社区0—3岁示范托育中心。曾经,张洁为儿子托管问题发愁。如今,看着孩子在这里开朗、活泼,张洁悬着的心放下了。
一张覆盖荆楚城乡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大网”正在密织,所有指向都是“保障精准化、精细化”。
曾经抱怨命运不公的黄申玉,有了“一定要多活些年”的新憧憬。
家住麻城市龟山镇矮桥易迁点的低保户黄申玉,妻儿都有重度残疾,低保金及各项补助加起来一年有2万多元。“今年还和镇、村签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协议,生活有保障。一有空,我和老伴就到村里互助照料中心耍,一定要多活些年。”黄申玉爽朗地笑着说。
一组组数字流淌着温情。全省平均城乡低保月标准分别达到809元和644元,增速分别为9.3%和12.0%,比2023年全省城乡人均消费支出增速高出1.1和1.8个百分点。日臻紧致的“兜底网”,显示出强劲的张力。今年我省虽遭受低温雨雪冰冻、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但灾后恢复重建步伐全面提速,390户因灾倒房户重建新居,1121户受损房屋修缮一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5+2,白+黑”这句智慧化养老的宣传语,不仅拉伸着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种种想象,也传导着一个庞大体系的守护。今年9月,随州市曾都区擂鼓墩社区63岁的靳云家安上了门磁感应器、红外活动监测仪、生命体征监测仪等。这些设备连接着曾都区智慧养老平台,与一批养老服务人员组成了一张无形的网络,24小时守护着她。“许多我们盼着、想着的事都成了现实,幸福的味道,越酿越醇。”靳云艾欣喜地说。
新闻回访
一根充电桩进村
一个服务圈画圆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一苇
今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湖北省农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全流程推进农村充电桩建设。
应城市城北街道西十村,门前是交通繁忙的“八汤线”,不远处还有爱漫文旅小镇等旅游景点。今年7月中旬,一座拥有5个充电桩、10把充电枪的快速充电站落户西十村,给周围村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
住在附近的白杨村村民陈程有一辆新能源汽车,他家距离西十村充电站不到一公里。现在每隔几天,他就会挑中午时间来到充电站,1小时内给车充满电,还不耽误下午上班。“去应城市中心充电,搞不好要排队,还是这里方便。”
截至今年10月底,随着7252个村充电站全部建成,全省充电桩保有量达46.9万个,形成省域内“城区3公里、镇村6公里”服务半径的充电服务圈。
充电设施更多,管理也要跟上。我省对农村充电基础设施采取统一管理运营模式,由当地供电公司负责日常运维。同时,逐步强化充电桩数据接入与管理,加强安全管理与标准体系建设。
充电体验更好,带动了新能源汽车消费。作为汽车产业大省,湖北从供给端发力,新能源汽车产能超150万辆。
2025年,湖北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将再上新台阶,实现累计建成充电桩60万个,公共充电桩25万个的目标。
专家点评
石智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湖北健康老龄研究院院长
为幸福“加码”
给生活“加温”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从收入到就业、从教育到医疗、从养老到社会保障……湖北持续加力,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现实新需求。2024年全省十大民生项目,涵盖教育供给、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城市服务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方面,52项任务均已提前完成年度目标,农村充电桩和寄递物流体系建设、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一批工作受到群众好评。“看得见”的民生清单,提前兑现为“摸得着”的幸福账单,是各个部门、各条战线攥指成拳、耦合发力的结果,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今年以来,湖北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切入点、突破口和主战场,扎实做好紧密型教联体、医共体、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等民生实事,聚焦抬高基本公共服务底板、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唱好“小”与“大”的转换调,把一批又一批“民生小事”当成“幸福要事”来办,坚持打基础与利长远相结合,以群众利益为“坐标点”,构建上下贯通、责任衔接的“坐标系”,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不断为群众幸福“加码”、给百姓生活“加温”。
(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龙华 李光正)
(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光正 龙华 制表:徐云)